今天,我们依旧需要“平凡”
(2015-09-29 10:52:06)
标签:
佛学 |
今天,我们依旧需要“平凡”
李松林
一
二
第三,视角亲民。《活着.蜕变》和《中国人的一天.变与不变的中国人》虽然分别取材于两个定位有别的图片栏目,但在我看来,它们有一个共同点:亲民的视角。“读图时代”读的是图和图片背后的故事,但这两本书的定位是记录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波澜壮阔的社会舞台上的“平凡”人背后的酸甜苦辣。这其中,有城镇化大背景下的拆迁问题、有价值多元时代中的性别平等理念和“自我塑造”过程、有现实诱惑下坚守梦想,实现人生蜕变的不屈、有传统民间艺术的生存之困……有抗战老兵、有光鲜超模、有三轮车夫、有少年舞狮队、有留守大山的苗族女孩、赤脚医生……记录他们的生活哀乐,就是记录每个“平凡”生命的脉搏;记录他们的一点一滴,就是记录个体权利的生长。
三
我为还有人做这些“不起眼”甚至是“琐碎”的事感到高兴。
这个时代,遍地黄金,信仰缺失。人们似乎丧失了对生动社会现实的浓烈兴趣,更愿意拼命工作,努力赚钱,朝九晚五,日复一日。舍不得、没时间停下片刻,稍作沉思,去感悟身边这些“平凡”人的一举一动,悲欢喜乐,体悟生命多样的滋味,体会大时代脉搏下的变与不变。
从这个意义来说,面前摆着的其实不是两本书,而是一种情怀——对现实的、生命的、人性的,体察入微、感同身受的情怀。
可能有人会问,记录这些“平凡”人有意义吗?眼下信息爆裂,《活着》和《中国人的一天》两个栏目还有存在的必要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因为,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候绝不是精彩绚烂的,恰恰是人们口中所谓的“平凡”,并且,聪明的人因为做“笨”的事,才会变得伟大。
感兴趣、有情怀、有执着,这样的“韧劲”恰是我们每个人最需要、也是合力推动社会一点一滴向前发展的珍贵养分。
如果,你还感到迷惘,请翻开这两本书,戴上耳机,听听朴树的那首歌: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我曾经失落失望失掉所有方向,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