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考“煮面条”是不务正业吗?
□李松林
继前年“番茄炒蛋怎么做”之后,昨天,浙大竺可桢学院新生测试又现“神题”:让学生来选择湿面条和干面条,哪种需要煮的时间更长?分别需要怎样的火候?对此,不少学霸都感慨被“碾压”了。该院副院长唐晓武说,“我们的目的是选拔出知识掌握更综合、深入的学生,从试卷成绩来看,完全做到了。”(8月17日,《今日早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一种有意思的现象已经凸显:一方面,高校去行政化、争取学术独立自主权的脚步似乎总是波澜不惊;但另一方面,一些尝试和改革已经从高校自己的试题变化、面试环节、综合素质考察等层面“破冰”,两者共生共存,相互“较劲”。
事实上,不唯独浙大,国内很多高校都有类似“神题”。比如,上海交通大学的“为什么动物的头都是圆的?”南京大学的“鸡在下蛋前,公鸡和母鸡间会怎么样交流?”中国人民大学的“如果外星人来地球会带走(来)什么?”四川师范大学的“如何看待大学生约炮”……与此相伴的,是几乎每一次“神题”面世,都会收获舆论褒贬不一的评价。就如此次浙大竺可桢学院的“煮面条”试题,依旧被一些网友看做是“作秀”、“不务正业”。
有此质疑很正常,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正说明目前我们高校的“神题”依旧太少了。因为,对于那些早已习惯“ABCD”四个固定选项和对错判断题的人而言,类似“神题”看起来固然有些突兀,但其价值就在于突破常规,让人“开眼看世界”。而具体到浙大竺可桢学院本身来说,屡次在新生测试中出现类似神题,也有其本身的考量。据了解,该学院本身是对浙大优秀本科学生实施“特别培养”的荣誉学院,是为了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富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卓越人才”。既然如此,考一考学生“番茄炒蛋”和“煮面条”,也就无可厚非,因为试题本身提供给了学生另一个维度,去动手实践和接洽生活。
这也是我们谈论高等教育改革应该达成的目的、谋得的共识。高等教育改革做了很多年,改革看似是一个宏大命题,但其本质并不高深莫测———就是要淘汰一些现有的不合理的教育理念,拆除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常规思维方式,打破传统教育方法和社会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以此视角观之,“番茄炒蛋”和“煮面条”之类“神题”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加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独立自理技能,目的更可能是让十年寒窗苦读的“高材生”们既要考得了高分,也要动得了锅灶;既要讲得透理论,也要品得了生活。
而进一步看,类似“神题”的效应,还不只是对高校和学生个体有益,从“神题”屡屡引得不小争议来看,“神题”的价值同时也在于推动社会观念的更新。过去,由于种种条件和禁锢,一些高校掌舵者们虽然也喊教育改革,可一旦行动起来就谨小慎微,生怕犯错招致质疑和笑话,这种局面在今天终于有了一些改善。那就是,高等教育改革的目标最终应是培养懂社会、懂生活、有温度的“人”,而不是冰冷的考试机器,而教育改革的成效有多大,前提是社会大众对教育事业抱持的理性认识和包容度有多深,要鼓励创新和尝试,包容试错,而不是动辄简单地泼冷水、扣帽子。
这么看,大学考“煮面条”还真不是“不务正业”,相反,我们对此应乐见其成。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扫描关注我的自媒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