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节,爱要怎么说

(2015-05-12 11:59:23)

母亲节,爱要怎么说
李松林
《燕赵都市报》专稿:http://epaper.yzdsb.com.cn/201505/12/543175.html
   曾有作家说,人类口中最美的一个词语就是“妈妈”。5月10日母亲节这一天,现实生活中情况如何不得而知,网络上的确被母爱刷屏。不论微博、微信还是QQ空间,都已成为“晒妈阵地”,随处可见人们表达对母亲的感恩和挚爱。晒相片、晒回忆、晒礼物、晒聊天……母亲节,这个起初从西方“舶来”的节日,因其触碰着人们心中最柔软的亲情和记忆,早已超越了国别的界限,而成为全人类同分享、共参与的一道盛宴。
    有节日喧嚣就难免有争论萦绕——— 如同当初争论是不是非要过母亲节一样。今年一个最具代表性的声音是,在母亲节集体刷屏示爱有“跟风”、“作秀”之嫌。似乎在以此暗示和揶揄那些刷屏者,你们在网上表达爱意,可现实中你对母亲的孝顺“及格”了吗?这样的声音并不少,比如,“你妈妈知道你在网上这么孝顺吗”、“请用实际行动证明你妈就是你妈”、“什么地方儿女最孝顺?朋友圈!”、“一天认识所有妈妈”、“一大波孝子正在靠近”……
    经过近一天时间的集中发酵,这样看似轻浮的争论,从互联网阵地转移到传统媒体上,继续在舆论场蔓延开来。11日出版的《北京青年报》显然对集中刷屏示爱抱有担忧,在这篇名为《让母亲知道你在网上秀爱》的文章中,作者乔杉追问,“只是,你的母亲有智能手机吗?有微信微博吗?你加她为好友了吗?她会用微信微博吗?她能够看到你的微信微博,知道你在网上秀爱吗?如果一切都是‘不’,那这种网上秀爱,是否只是秀给自己看,秀给天下人看,唯独不是秀给母亲看呢?”这种担忧并非没有道理。此前,有媒体调查发现,家长混“朋友圈”,遭半数孩子屏蔽,甚至有母亲因被“拉黑”偷偷落泪。因此,乔杉呼吁,“这种发生在母亲节期间的网上集中秀爱,能够发生就要肯定,但我们还是希望,让母亲知道你在网上秀爱,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你的爱。”
    《法制晚报》的评论员文章则更直白,题目就叫《锦上添花过节不如细水长流去爱》。作者程赤兵对母亲节当天网上集中“晒妈”的行为似乎同样不太“感冒”,认为儿女对父母的爱应该努力做到“细水长流”。“年轻人最好能腾出时间,多去陪伴父母,即使做不到,经常打打电话,聊聊微信,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方式。要做到这些,需要平时就养成习惯,而不是到了母亲节、父亲节才如梦方醒、拿起电话。”非但如此,程赤兵还连发多问,论证在孝敬父母的问题上,有比问候和礼物更重要的东西———“孝敬父母,也并不仅仅表现为锦上添花,更表现在对父母的了解上——— 是否对父母的生活状况有正确的掌握?是否对父母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是否能在父母需要的时候及时提供帮助?能不能为父母解决一些具体的问题?这些都是深层面的关心,也是孝敬父母的前提。这些事情可能都是小事,但比成百上千元的礼物来得更贴切、更实用。”
    如此轮番质疑和提醒,难道集中“晒妈”真的有错吗?就在同城两家媒体发声之时,《京华时报》干脆“顺水推舟”,认为不必对网络集中“晒妈”过分敏感。作者顾昀以为,“对母亲的爱固然是一件私事,却并非不能公开表达”,“固然我们不太善于对父母表达感恩,但对子女在这个节日奉上的祝福却是甘之若饴。在朋友圈上,同时也有很多人晒子女送上的母亲节礼物,我发现没有一个母亲对此感到不高兴。这说明,我们并非不接受这种表达方式,而只是自己说不出口而已。”此外,作者还不忘提醒“感恩母亲,让爱刷屏,客观上还有一个好处,就是鼓励人们公开表达,让人们不再羞于开口。有些爱,如果不勇于表达,很可能留下长久的遗憾。”
    面对母亲,表达对母爱的感激,我们具体可以做些什么?《楚天都市报》的评论员文章《儿女当用孝行证明“你妈是你妈”》更进一步。作者谈及近些年媒体曝光的多起“儿不孝,法庭闹”的事例,“这些老人无奈走上法庭,除了讨要子女应该负担的赡养费外,普遍的原因是‘内心太孤独’。”作者“呼吁天下的儿女都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整理整理家务,陪妈妈聊聊天,用行动证明‘你妈就是你妈’,让所有的父母都能在尘世得到幸福。”《长沙晚报》发表文章《给母亲的唠叨多些回应》,作者文峰讲了一个经典故事:“《论语》里有子夏问孝的片段,子夏问:‘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孝道?’孔子说:‘色难(难在对待父母的脸色上)’。在母亲节这个节日里,我们再看‘色难’这个词,感受可能会不一样。”文末作者认为,“从节日认知上来看,母亲节说到底只是一个时间符号。在转型社会,在人口流动频繁的时代,‘老吾老’理应日常化,细节化。”
    相比而言,《广州日报》的《让关爱母亲融入社会肌理》一文,作者陈小雁则站在更高视野上,提出些许可行建议,“一方面,善待母亲需要社会硬件的完善。不少公共场所,如商场、企业等,缺少哺乳室、亲子厕所、孕妇休息室等设施,给妇女带来诸多不便。另一方面,关注母亲的精神需求。对于不少年迈或者全职妈妈,她们虽然没有固定工作,却也不想被社会落下,参与‘再教育’成了不少人的追求。目前一些教育机构开设老年人进修班、妇女兴趣班等,常常一位难求,可见市场需求多旺盛。不少日韩国家常常针对全职妈妈开设烹饪、刺绣、网络等兴趣班,吸引了不少妈妈,让她们跟上时代步伐,也让全职母亲的精神生活有了依托,我们不妨引以为用。”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一定程度上,父母长辈过得是否开心,映射着每个家庭的幸福状况,衡量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世间最痛苦之事,莫过于“子欲孝而亲不在”,别让长辈孤单,别让孝敬父母留下遗憾,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大有可为,每个儿女也该努力尽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