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扶不扶老人”不该是道难题
文/李松林
这几年,扶不扶倒地老人居然成了一个公共话题。最近的两起事件让此话题再次升温:一是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警方最终以老人涉嫌欺诈立案;二是浙江金华八旬老人倒在地上五六分钟,市民保护现场围成一圈等警察。
扶不扶倒地老人受到舆论高度关注,甚至已成为百度网热搜词汇。一旦有老人倒地,主动搀扶可能被讹,不去搀扶心里又过不去,这是人们最真实的矛盾和纠结。不禁感叹,原本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伸手助人,现在却需要去权衡后果,斟酌再三,实在令人尴尬。
其实,“扶与不扶”不该成为一道难题。之所以人们会把扶老人当做“选择题”,主要是缘于前几年一些错误的司法判决和“新闻负效应”。之前好几起案例告诉人们助人反倒被讹,救人还要搭上一场官司,做好事还惹了一身骚当然难过。然而,事实并非只有一面。人们谈论“前车之鉴”,是因为只看到了媒体报道的“扶老人被讹”,于是会预先假设自己可能成为另一个被讹者。事实上,每天媒体并未曝光的好人好事、好心善举远比“扶老人被讹”要多得多。拿最近的几起被讹事件来说,在施救者被讹诈之后居然还有那么多人愿意站出来作证,恰恰说明了我们社会热心人其实不少、善良正义之心也并不淡漠。另一方面,如今的司法程序正在趋于完善和公平,公安、司法等有关部门在面对类似案件时,以法律为准绳的态度也给了人们公正的法律保障和期待。
在谈到破解“扶不扶老人”困局时,有专家建议要通过立法加大对讹人者的惩罚力度,这固然是一个办法,但不是最优路径。扶不扶倒地老人,是道德层面的事情,应该交给道德来解决。这要求政府努力提升社会的道德水准,加大优秀传统道德教育,也需要每一个个体主动的自发的行动。如果更多的个体都能互谅互助,以心交心,政府能够对好人好事形成保护力,扶不扶倒地老人自然就不会是一个难题。
扶老人一把,天塌不下来。社会需要真正的行动者,需要播种更多向善向上的正能量。特别是在个体遭遇困难的时候,互帮互助,拉人一把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个合格公民应该伸手去做的。只有当我们都行动起来,整个社会风气才会更好,善的种子才会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