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列队“要账”关键在信任缺失
文/李松林
陕西省商洛市垃圾处理收费中心将执法车堵在饭店门口收费,昨日本报A9版报道此事后,众多市民表示“不妥”。昨日,该单位不但没有改变工作方式,反而增派23名城管人员,站在饭店门口,顾客出入时边散发宣传单,边齐喊“这饭店没有交垃圾处理费”。最后在警方劝说下,部分城管人员才离开现场。(12月5日,《华商报》)
想一想,如果你要去某饭店吃饭,刚走到饭店门口就看到齐刷刷列队站着23名城管,并且大声齐喊“这饭店没有交垃圾处理费”。你作何感受?可能有些人会当做没看见;有的人会有“首长心态”进而大摇大摆走进去用餐;但,我想更多的人只会顿时心生厌恶,本来愉快的用餐心情瞬间一扫而光。正因为保有最后一种心态的人居多,商洛城管的列队“要账”才会引起人们普遍反感,这不奇怪。
然而,反过来一想,比起某些的地方城管执法时动辄“打、砸、抢”的行为,商洛城管列队“要账”似乎又显得格外“文明”——至少有意避免了执法现场的流血冲突。特别是今年以来,城管的这种“文明”执法姿态不止是商洛一地的“专利”,比如前不久就有新闻爆料武汉市的一些城管为配合执法的商户送鲜花。赘述这些并非有意为城管开脱,而是描述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虽然当前各地城管的执法行为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坏印象,但坏印象并非正在愈演愈坏,至少我们看到了一些地方城管执法行为的改变。而改变,对任何固步自封和向往美好事物的人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
就商洛城管列队“要账”这件事来说,人们给予的关注无疑是热烈的。一千个见证者就有一千个态度,对此事有网友支持,有网友中立,当然也有不少网友反对。网络空间的自由和无限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议事舞台。但是,此事件人们关注的点似乎总停留在城管本身行为的“妥与不妥”、“该与不该”的层面,这无疑对人们反思此事没有太大裨益。我们更应该深思一层,牢牢盯住此事背后所反应的社会生态——信任的缺失。
社会是否良性运行,信任当是一颗试金石。拥有信任,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缺乏信任,结构只剩人人自危,贪图一己之利。商洛城管列队“要账”就是社会信任缺失所造成的的荒唐行为。这种信任,准确地说是互信:一来,商户不相信垃圾处理收费中心和城管收取的费用是公平合理的。就如饭店负责人杨凤玲所说,“交费应公开、公正、公示,不能执法单位下达一个收费金额,饭店就要承担。”另一方面,垃圾处理收费中心和城管也对商户主动缴纳垃圾清洁费用也失去了信任。据了解,该饭店每年应交垃圾处理费3876元。然而,去年开始有关方面倡导文明执法,趁着“文明风”的翅膀,该饭店从去年开始就没交垃圾处理费,进而造成附近几家也没交,于是当地垃圾处理收费中心只好找来城管“帮忙”。
把逻辑简化一下:饭店不相信钱出得合理,所以打死不交;执法机构不相信饭店会主动交钱,所以逼着要。这其中固然有利益的博弈,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事实背后社会信任的缺失。信任一断裂,商户只会捂住钱袋子不撒手,大不了瞪着眼睛拉着其他商户跟你“一起杠”;可执法机构要不了钱,就是进退维谷的境地:不仅难以向上级交代执法成绩,同时也对自己的下属发不了工资,如此以后还有谁愿意出去执法?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商洛市垃圾处理收费中心主任陈琳说的那句话了——“交费情况可以到财政、审计、物价等部门举报。此举虽有不妥,如果饭店交了欠费,我愿意登门道歉。”
照此发展下去,还真是两两消耗。有人批评城管列队“要账”不妥,应当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此事。是的,当我们遇到棘手难办的事儿时,还有法律这道底线可以兜底,这是幸运。可是,我们的社会毕竟不止只有收费这一样社会活动,很多时候法律并不是万能。生活在这个社会,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接触不同的人,去不同的地方,参加不同的活动,购买不同的产品......没有了相互间的信任,路上跌倒的老人我们不会去扶,街头蜷缩的流浪汉我们不会去救,路人前脚丢失的东西我们不敢去捡。而这,不正是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的吗?
12月6日凌晨于北京
我的腾讯博客:http://user.qzone.qq.com/416414582/main
关注我的更多文字,尽在微博:http://weibo.com/u/156435211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