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与尊严
(2012-09-25 00:36:14)
标签:
杂谈 |
文/李松林
今晚去400人报告厅听取一场讲座。该讲座是中国传媒大学学生会组织的。嘉宾是原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梁冬,现任《凤凰周刊》主编邓康延,演讲主题是《民国老课本与老先生》。去听这场讲座,起于对民国无知所衍生的好奇驱使。讲座末尾有提问环节,一个女孩站起来对邓延康因感知骑车劳苦而不坐人力车提出质疑。
女孩问道:“邓老师讲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但我仍对您的一个观点表示不赞同。您说人力车夫辛苦,甚至是感觉坐人力车很残酷,所以您不坐人力车,我觉得在这里您对人力车夫是有同情的,同情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讲究的是尊重”。
很佩服这位女生的提问勇气。对于邓老师的回答,学生也不敢班门弄斧,只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点浅薄看法。
我想说,这位女生在提问的时候,就以犯下了先入为主的错误。在该女孩的眼中,同情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可以说是强者对弱者的“恩典”,由此我们在交往过程中要保持“尊重”。这实在是一种常识误导和惯性思维而导致的谬误。同情是指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的一种心态。也就是说,同情从来不是天然不对等,只是感同身受。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自身感觉到的,都是车夫这样的生活很艰辛,很劳累。人人都有换位思考的能力,如果我是车夫,我自然也会很艰辛,很劳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同情不是不对等,反而是一种平等。
同时,人人也有独立选择的权利和能力。因为我感觉车夫这样很辛苦,所以我可以选择不坐车来减轻其痛苦;但从侧面来讲,如果这些车夫足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养活自己和家人,他又何苦再来卖苦力?正可能没有其他挣钱的方式,车夫才选择骑车拉活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坐人力车也是一种正常的出行选择——出于对车夫劳动的珍惜。既如此,又何谈这是一种不尊重?
同情和尊严,这是人类古老的两种交往准则。准则者,言论、行动、思想等所依据的原则是也。原则讲究人人遵守,是一种坚固的底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准则像“小姑娘”一样任意装扮。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坐不坐人力车,不过是其自身的选择权体现而已,并非是同情,绝非不尊重;于人力车夫来说,人力车这一职业也不过是正常的社会劳动分工,实实在在乃工种角色而已,并不牵扯到工作贵贱。如果任何事情都要以同情和尊严来“套牢”,眼下不仅会犯下错误,严重了还会凝固你我的思维,不利于学习和创新。
很久没有思考,就简单谈谈今晚有关同情和尊严的争论。此事告诉我们几个道理:第一,作为高等教育的受益(受害)者,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确有待强化;第二,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准记者”,学会如何提问仍是我们每个人值得努力的功课;第三,下回再遇到人力车,千万不要被什么同情和尊严捆缚,想坐就一屁股坐上去——车夫绝对不会问你是否同情他,尊重他。
9月25日凌晨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