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同学问我关于中医的看法,只因才疏学浅一时搪塞过去。近日翻阅一些文字,心下窃喜可以对此略说一二。一家之言,本无“专制”的涵义,也希望大家秉承“怀疑”的态度阅读,精华谈不上,只求别被认为张口乱说,贻笑大方。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又称“汉医”。始于原始社会,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基本形成中医理论。后经历代医学发展,中医赢得较高声誉,东汉张仲景、华佗;唐时孙思邈;明代李时珍都是中医理论的集大成者。可惜中医到了清朝末期,托“国弱”的福,遭到现代医学(西医)的强烈冲击,一直到20世纪末期,中医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西医更有“后来居上”、“北枳照样南方活”的霸气和态势。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将人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首先是“气”,“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对于人而言,“气聚”则身体康健,生龙活虎;“气散”就无精打采,直至消亡。“形”就是指人体的框架,中医认为,“形”支撑了人的整个活动,“形散”犹如空中楼阁,看起来很美,但危害很大。“神”一般认为是人的精神,但是很多人忽略了“神”的另外一层意义——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也就是说,“神”是人体生理合机能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总和。当然了,“神”还分“五神”,再细讨论将更加累赘,希望大家可以下去看看这方面的书籍。
我今天想说的不是中医理论的具体含义和要素,而是想通过中医看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关系。中医作为一种理论,传承延续了两千年多年,必有其“精华”可循。但中医近一个多世纪以来的“默默无闻”,正从另外一个层面上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尴尬境地。在目前的国内知识界,一些“学者”、“专家”、“教授”认为中国传统的文化到了史上最好的发育期,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示出强烈的好感和盲目乐观的情感。不是我在泼冷水,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子,中医的下坡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下坡路的表现和写照。
作为一种理论,中医秉承了中国哲学文化中“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在治疗疾病时强调从动态的角度出发,也就是“恒动观”的方法治病。集中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行动实践思想,智慧结晶。而以上这些唯物的辩证的观点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人格”、“人伦”,注重实践和创造的结果,统统的观点都把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联系起来,互相支撑,不被割裂和孤立。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仁和”,讲究“立人”,而中医照样如此。单从医学的角度讲,中医的作用无非只是治病救人,当以一种传统文化的视角看时,中医所秉承的观点就不仅仅是在救人,更是在“防病”——防物理上的病,更防心病、人格之病,最终达到《黄帝内经》中所说的真人、至人、圣人、贤人的境界。
文化的始终是文化的,医学的却并非只是医学的。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面向当代,正逐渐成为中医学发展的态势。面对文化,我们常讲“拿来主义”,但“拿来主义”的同时也要把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尺度。的确,中医是理论,更是传统文化,文化在发展,在繁荣,理论也在修正,也在完善。这就要求我们在研讨中医,谈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切忌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反而要捧着一颗小心翼翼的心,用怀疑的眼光对待中医和传统文化,用“实证”的方法参与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审判”中。倘若我们能做到以上两点,中医的发展和繁荣还会远么?
2010—1—08凌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