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新闻评论部院子对面那个院子里,有一只狗妈妈一口气生下7只小狗,前两天去做节目的时候,女主人正带着狗妈妈和她的两个孩子晒太阳,小狗刚刚满月,毛茸茸的,甚是可爱。
两只小狗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目光,不一会就围拢了一圈人,一旁的狗妈妈神情突然变得格外紧张,有人试图俯身抚摸小狗,狗妈妈喉咙里即刻发出“恩……恩”的声音,显然是在发出“警告”。
众人悻悻陆续而去,我一直远遁,倒不是怕狗,事实上我很喜欢狗。狗妈妈来到两个孩子的身边,开始用舌头舔小狗身上的毛,舔几口这个,再舔几口那个,我心里默数,居然次数始终对等……我终于相信,狗确实会“算数”。
我好奇,问女主人,“狗爸爸去哪儿了?”,女主人笑了笑,“狗爷爷都不知道狗爸爸去哪儿了”。
这个回答太绝了,比对面院子里的新闻评论有意思多了。
那舐犊情深的一幕,就是母爱——平凡而伟大;不得不说狗的“母爱”和人的“母爱”大体相当;我以为人若显示出比狗更“高级”一些的重任,就只能落在父亲的肩头了——我的意思是,人的“父爱”应该可以超越狗的“父爱”。
六一儿童节,普天之下所有儿童的节日,当爹的要早点回家陪孩子过这个节日。别让孩子的爷爷都不知道你去那儿了。
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不论你的童年是否是幸福的,这是为人父母必须努力去做的一个事情;很难想象一个对自己孩子都不够关爱的人,可以成为你值得信赖的朋友。
只听说过“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没听说过“幼人幼不及己之幼”。后者或是“高尚”,却也透着“可笑”之极。
事实上,我们身边的某些高尚,确实足够可笑,生存之道而已,经不起任何推敲。
做一个能够给孩子幸福的“好爸爸”,儿童节到来的时候下定一个决心,并自设几条“好爸爸”的标准——
1,平时下班没事就回家;
2,到家就先陪孩子玩一会;
3,不训斥孩子,更不能打孩子,多讲道理;
4,不当着孩子面和孩子妈吵架;
5,不当着孩子面抽烟(最好争取戒掉);
6,不当着孩子面上网玩游戏;
7,当着孩子面对帮你做事的家人说“谢谢”;
8,当着孩子面洗自己的臭袜子;
9,当着孩子面把碗里的饭菜吃干净;
10,当着全家人的面在孩子做好一件事的时候夸奖孩子。
--
董路
中国孩子身上最缺什么?
由于没有孩子,鄙人便有了较多游览祖国和世界大好山川的机会。
我比较喜欢自助游,主要是自由而且避免被导游变相地逼着买东西,你参团时要是在整个行程都坚贞不屈地不买,他们也不会轰你离团,但态度会有微妙的变化——你心态不是足够豁达乐观的话,其冷漠加哀怨的眼神足以让您天天盼着早点回家的。
不幸的是,有时为了省钱等原因,还是需要参团,但在与很多陌生人一起被导游组织起来以赶三关的方式旅游加购物时,鄙人发现,最闹心的竟不是这些随时想宰你一刀的导游。
一次,在非黄金周期间去云南,幸运地参加了一个人数只有7人的小团。两队没孩子的夫妻和一对带着10岁男孩的夫妻。这个男孩平时可能在家长威逼下忙于苦学科学文化知识,很少被放出来撒欢,所以显得无比兴奋和活泼。很快就跟我们混熟,然后用几个鄙人回答错误的脑筋急转弯加奥数题将我搞得很自卑,使我觉得现在的孩子很聪明,祖国的未来大有希望。
但随即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这个结论下早了。主要是他一路上太闹了,在积极地将每个叔叔阿姨(其实就四个)都聊累了以后,便放声歌唱且基本五音不全。要知道参团的弊端之一就是需要每天早起,加上云南每个景点之间路途遥远且山路崎岖,我们其实都需要利用乘车时养精蓄锐,好有足够的精力去游玩兼被迫购物。但这个梦想被一个活力四射的孩子彻底击碎。由于每日需要去的景点很多,所以每处都定点限时,但这个孩子四处乱窜,每次都丢,且需要大家苦苦寻找半小时以上才被好言规劝上车,许多景点终只够匆匆留影时间。事后我除了对这个孩子印象深刻,对据说到过的很多地方毫无感觉。
集体出游的另一个弊端是伙食一般很差,且呈现出饭多菜少的特点。我们年龄都比孩子大很多,所以先紧着他用膳,当然他也不客气,每次都将自己爱吃的菜品接近包圆,我们一般会随后要求餐厅多上咸菜。其家长也基本不管,偶尔数落两句也是柔情似水,让我觉得接近纵容。终于,我在一天后忍不住严肃地说了孩子两句,他事后倒有了收敛,但也跟他彻底结仇。只要在车上,他便将小手做手枪状冲我瞄准,然后口中“平平”做响,试图将偶击毙,如此往复,使人苦笑不得。
此后,我对于参团出游更加忌惮。再参团出游,偶一般先不问价格,购不购物,而是咨询:请问有小孩吗?
谁料随后一次日本游竟有升级版遭遇。那是朋友请客且告诉偶团友都是大公司高管,大家都很文明,我就放弃了原则。在北京首都机场集合时,偶看到三十多人的团中竟有4个孩子,一种不详预兆笼上心头。这四个孩子不仅吵了一路,还经常在车厢内追逐嬉戏,肢体语言丰富,其中一对孩子不幸坐在我座位后面,争斗间习惯性地踹前排椅子,偶经常在不规则晃动中渴望着下一个景点早点到来。最雷人的一幕发生在东京街头:两个孩子的战火从乘坐的大巴直接蔓延到了东京新宿闹市,从揣偶椅子升级为当街互逐互殴,家长竟也不劝,很快周围便聚拢很多小日本绕有兴趣围观,其中一位还用发音古怪的英文问偶:你们是中国人吗?偶很不好意思,但决定不能丢伟大祖国的脸,便这样答:他们不是,其余都是。
从此鄙人再也没有参团游的经历。按说能够避开惹不起的小皇帝。但偶又错了。
今年五一,偶和LP去普陀休假。游人如织,各寺院前到处是举着燃烧的香火打躬作揖磕头的香客,很难一睹菩萨真面目,在普济寺人流中穿行时偶突感左手肘部剧痛,定睛一看原来是一长相俊美男孩竟失手将燃着的三支香齐齐地插入偶肉中,偶本欲忍了,但看到其家长傻笑着打量呲牙冽嘴的鄙人,终忍不住说了一句:就不会说句对不起吗?家长马上正色怒曰:他是个孩子,又不是故意的,再说也没把你烫出个三长两短的。偶瞬间语塞,遂忍痛落荒而逃。
在六一节写这篇博文并不是因为偶不爱祖国的花朵,或是在这里小肚鸡肠地跟孩子们斤斤计较。偶承认自己终将OUT,会被更有知识、文化,个性更独立、脑袋更聪明的一代淘汰。但我觉得如果这些小太阳能解决普遍存在的一个共性问题,那他们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这种素质叫教养。首先是眼里要有别人。
光独是很难立的。
家长们除了在家里对小太阳宠爱有加兼天天逼其苦学科学文化知识之外,能不能告诉他们这个世界并不总是充满随时让着他们、宠着他们、贯着他们的亲人,还有陌生而残酷的竞争,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需要追寻——比如爱别人、尊重别人的能力。而且这要从学会爱您本人开始。
在未来的世界里,学会做人的孩子肯定比聪颖盖世的孩子走得更远。
--老石说
三十年前的孩子为何怕过六一?
刚过“五一”,儿子便开始憧憬起“六一”儿童节来。有一天放学回家,儿子很兴奋地和我说:爸,老师说,我们今年的“六一”儿童节要大办。后来一问才知道,所谓的大办,是学校要组织一场文艺表演,热烈庆祝一下这个孩子们的节日。为了密切配合学校的大办,孩子他妈也破例给他买了一个他已心仪已久的两轮滑板车,把他美得好几个晚上从梦中笑出声来。
说实话,我小时候从来没有因为过“六一”儿童节激动过。那个时候的小孩子,特别是农村的小孩,平时最不缺的就是玩。在我的印象里,玩伴们个个都是玩的高手。不用买任何玩具,脑筋一转就能就地取材,变着法地创造一些新型游戏,玩得如痴如醉。既然自己天天在家都能随心所欲玩个痛快,那么也就不会想着过什么“六一”了。不但不想,有时还非常讨厌这一天。因为这一天,为了烘托节日气氛,老师要求每人都要穿上白衬衣、黑裤子,戴上红领巾到学校里统一搞活动。又晒、又累、又不自由,根本感觉不到快乐的意思。
虽然那时的学生也需要按时到校上课,但课程远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和繁重。只要不是弱智,上课能听讲,老师讲的东西当堂就能学会。课余时间,老师留的作业也很少,最多半个小时就能搞定。记得有一次,老师留的作业是用词造句,要求用当天学的五个新词各造一个句子。可能是作业还没做过瘾的缘由,见天色还早,玩心未动,我竟然大大超出老师的要求,用“认真”一词造了十八个句子,第二天被老师大大表扬了一番。可现在,我儿子每天放学回家,能赶在吃晚饭前完成作业就阿弥陀佛了。天天被作业烦得要死,别说让他多造十个句子,就是多写俩字也如上刑场一样。
因为学习轻松,作业又少,所以玩的时间就非常充裕。放学以后,农村的小巷里弄,到处有孩子们快乐的身影和欢笑声。女孩子们,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跳房子、跳橡皮筋。男孩子们,人少就围在一起玩弹子、打纸板,人多就分开敌我两方玩打仗。如果是夏天,最美的事是放学后几个孩子相伴到水不深的小渠里洗澡。技术不错的,还可以下到田地摸一碗泥鳅带回家美餐一顿。乖巧一点的,则会跑到自家地里去帮倒忙。这么说吧,只要不做出格的事,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由自在得很。
可现在的孩子们呢?周一到周五,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晚上九点钟睡觉,每天十五个小时里,除了上课、吃饭、写作业,最多也只能玩上一个小时。如果还要学钢琴什么的,那根本就玩不成了。周六、周日,除了铺天盖地的作业要写,还有各种各样的兴趣班要上,想玩?没门!
三十年前的孩子除了玩啥也没有,现在的孩子们啥都有就是没得玩。每天被困在学习“牢笼”里的孩子们,当然会像盼过年一样地盼“六一”儿童节!
成年人也应过儿童节的四大理由
众所周知,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是小朋友们最快乐的日子。可不知您发现了没有,近几年,在我们成年人也开始流行过“儿童节”了。
“超龄儿童,提前祝你儿童节快乐!”—这两天我就收到好几条这样的短信,也就时常免不了被逗得哈哈大笑。据了解,我身边许多的朋友和同事这两天都在享受儿童节的快乐,大家纷纷用手机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发短信致以节日祝福,甚至连一些老人也加入到“儿童节快乐”这一行列中来了。那么,原本属于孩子专利的“六一”儿童节,怎么会越来越受到我们成年人的青睐呢?这当然是有理由的,而且都蕴藏在那一条条妙趣横生的短信中了--
第一, 感叹华年如水,我们回忆温馨。假如回忆是一杯香纯的美酒,那么“六一”就是一盘最好的佐酒菜。当我们看到孩子在膝前幸福的嬉戏,我们便会自然而然想起自己过去,想起那个青涩年代曾经的种种快乐,那心情也是非常陶醉的,正如下面短信中所描述的那样--“在我们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儿童节快乐的这一天,也让我们每一个成年人回到童年,用最纯真的情怀最纯洁的心灵过一个快乐的儿童节!节日快乐!”、“总是在夏天想起你,那年春天当街一男子大声叫卖冰糖葫芦不甜不要钱!你屁颠屁颠跑过去说,叔叔我要一串不甜的!”“曾经年幼无知,曾经莽撞少年;岁月于指间无声滑过,当儿童节走在街头,才意识到过去的日子不回头。开支红酒,为这不属于我们的节日干杯!儿童节快乐 !”
第二,邂逅激烈竞争,我们释放烦恼。随着现代人生活节奏逐步加快,工作强度的加大,很多人都说生活的压力大,快乐难找。为人父母为人子女为人兄妹为人上下级,我们有太多的社会角色需要承担,太多的压抑需要渲泄,“六一”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今天,我们什么都不想,只想当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让所有的压力和烦恼在此时尽情地释放吧--“照照镜子,收起憔悴挂起快乐的笑脸。整整衣衫,掸去疲惫撑起一身的轻闲。出去转转,抛弃烦恼放松心的大自然。发发短信,祝你拥有一颗纯真快乐的童心” “别动,抢劫!这是抢劫!懂吗?快拿出你的忧愁,交出你的伤心,掏出你的烦恼,摘下你的哀伤,喏!换上这个,我送来的快乐--儿童节快乐哦!”、“抽一丝阳光为线,串起滴滴雨珠,成一串永恒的风铃,无论风雨挫折抑郁或阳光明媚,都愿用最美的铃声传递那最纯真的祝福:儿童节快乐!”
第三,看够尔虞我诈,我们渴望童真。别以为童真是儿童的专利,生活需要童趣,成年人更应该随时拥有一颗童心,如果人人都有一颗童心,那么这个世界该少了多少虚伪、狡诈和做作啊?如果说孩童的天真是出自善良的本性。那么成人的天真就是一种看透世事之后的坚守,如一支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为了“天真”这一人性中最高贵的品格不会在成人世界中失传,在这个“六一”,我们不再正经危坐,不再道貌岸然,我们要给自己禁锢的心灵放假,尽情地做回自己,就象这条短信中说的:“祝岁数大心眼少的小朋友六一快乐!放纵一下吧,别憋着啦!知道你平常装大人挺辛苦!过节了,想吃就吃,想尿床就尿床!谁管咱就咬谁...”、“让快乐与你轻轻拥抱,让困难见你乖乖让道,让烦恼从你身边悄悄走掉,让吉祥对你格外关照,让幸福对你永远微笑!!”
第四,经历了无数坎坷,我们守望青春。年纪大了,经历的事情多了,经验丰富了,看不惯的事情越来越多了,“九斤老太’那“一代不如一代”式的挑剔可能越来越多了,而我们的快乐却越来越少了,因为多了几年的生活积淀,我们总习惯于把自己当成时代的先知先觉,我们好为人师,却因此常常忽略了孩子们那双天真无邪的大眼睛中所蕴含的人生智慧,殊不知落后于时代的正是我们自己,与其总这样端着自己,我们不如放下身段向孩子们学习,学习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青春就会在我们身边永驻,还愁找不到快乐么?值此儿童节到来之际,我想最后送给大家一个节日祝福,祝愿曾经是孩子的你:青春不老,保持一颗纯真的心,拥有甜美的微笑,孩童般的皮肤,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对未来永远抱有幻想和憧憬! 祝全中国的小朋友和超龄儿童们--节日快乐!!!
--用虔诚的眼睛看世界看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