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林小艾琐记 |
今天我在联合国某机构的正式工作协议上签了字,终于尘埃落定,成为联合国系统数万工作人员中的一名。整个应聘过程持续了近半年,共通过了两轮长达半天的笔试,和两轮高强度面试。
感慨之余,回头总结一下求职路上的一点经验,跟大家分享,希望对在找工作的各位有所帮助。
面试 — “知己知彼”
面试是找工作的最重要环节。与其把它当成一个很烦的事情,不如把它当成一个机会。一个使自己从简历上立体出来,说服招聘单位自己有能力胜任工作的机会。“知己知彼”可不是泛泛而谈的,而是要非常认真的去准备。我这里说的这个经验,不适合于那种要出脑筋急转弯类考题的面试。一般来讲那种脑筋急转弯类的题,是考尚没有工作经验的人;有了工作经验以后换工作的面试,一般都是基于经验了。
首先说“知己”。我在面试之前先列了一个单子,上面具体列出自己工作上的能力和优点。比如:“团队合作能力强”“有自我动力”。不要嫌这些优点小,要把自己在工作能体现的能力和优点都列出来。然后,每一个能力后面都列举出具体的工作中的事例。事例不管大小,但都要具体真实。有了事例,这些工作能力和优点就鲜活了。然后下一步就是要“知彼”,就是要知道这个工作上要求什么能力。
作为应聘人,不可能一开始具体的知道这个工作要求什么能力,因为许多招聘简章上写的和具体的日常工作有差别。这种差别并不是招聘机构故意制造的,而是工作表面层次和日常实质的差别。那么应聘人就应该下功夫多了解应聘职位的实质能力要求,到底每天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我不认识联合国的人,所以我只能从侧面去了解。我就跟很多朋友联系,他们的工作都不是联合国的,但是要么从事的职位和我的应聘职位有一些相似,要么他们听说过一些非政府国际组织的工作,我都虚心向他们请教,自己从多方面揣摩我这个职位到底要求什么样的具体能力,喜欢有什么工作特点的人。然后我在我的能力单子上重点准备这些。当然其他的能力也要好好准备。
到了面试的时候,其实每一个考官的问题,都是在测试某方面的能力你是不是具备,是不是擅长。因为进行了认真的准备 ,考官问题的时候,我就能像剥洋葱一样,剥出这个问题的实质,然后结合自己的事例从本质上回答这些问题。
同时,面试的时候,你一般也可以在与考官的对话中慢慢了解到更多关于他们工作的实质,这样又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更加举出自己工作方面的长处,面试中越说越上路。
这次我应聘联合国,除了两次笔试,经历了两轮高强度的面试。不但每个环节都是3,4个来自各国的专家对我进行面试,未来工作小组的全体人员还在最后一轮面试中跟我一起去机构餐厅喝咖啡。我手握咖啡,一面跟一大堆人谈话,谈完了那咖啡可是一口也没有喝。不过无论面试是什么形式,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招聘单位作出判断:你有没有能力完成我们的工作。你要证明的是:我有能力出色完成你们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