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民生银行中国平安ge雅虎价值投资 |
分类: 投资哲学 |
从2006年至今,我能够坚持价值投资得益于巴菲特和芒格的启蒙和指引,在坚持价值投资的道路上做修正和革新得益于这些年的投资积累,能够成功投资自己看好的股票并保持持续赚钱得益于史玉柱和段永平的案例启发,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和讨论的东西,特别总结和持续成功投资符合自己理念/特点的股票非常重要。史玉柱皈依价值投资,知行做到完美合一,在“我为什么投资民生银行”的案例中很好的诠释了集中投资、价值理解、安全边际和投资纪律等方面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他从实业到股票做的相当完美,也坦诚自己的心路历程,一改往日大家对他直懂营销,直会广告的做法,而且保健品、网络游戏和金融投资三个不同领域都很成功,不知道别人怎么理解,但是我还是坚持认为史玉柱这些年在理念和方法体系上已经相对成熟,而且从实业角度来理解股票投资会更好,会更有效,更坦然,这也彻底改正了上次金融危机后清空银行股的“教训”,他对民生银行的理解和调研给了我在银行股投资很多启发和信心,尽管我坚持独立研究和思考。至于段永平,那更是个传奇,他的背景与史玉柱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价值投资的理解和做法更是得到了巴菲特和芒格的言传身教,而且我非常钦佩他的性格和独立,言论方面也很谦逊和随和,我虽然没有缘分见到其本人,但还是通过众多资本市场圈的朋友了解了这位投资先辈,它对价值投资的总结简洁、朴实、诚恳和随性,在我自己关键的投资案例中还是极大借鉴了他在“我为什么投资GE”案例中对企业文化的深刻理解,对企业估值的看法也非常有帮助。不管怎样,有这么两位投资界的老朋友和老前辈,他们会不断呈现精彩的投资案例,并不断分享他们的过程和思法,这对于后面很多正在学习和实践价值投资的后辈来说非常宝贵,但有一句话我必须要讲,真正能够做和贯彻价值投资的人凤毛麟角,或许只有5%或更少的人能够成功,这是由性格本身决定的,还要能够承受孤独、波动、诱惑和亏损,更难的是为等一个机会能够等待3年、5年甚至更长时间。
案例一:
史玉柱:我为什么投资民生银行
时间:2013年06月14日
十年之后的银行会很值钱
我适合创业不适合守业,我一看,网游这块没什么新鲜感了,所以现在又搞银行去了。
前面都是和消费者打交道,人家要买我的东西。现在是我买别人的东西,好像前面可依据的经验,在这个新领域起的作用不大。
其实我就是找一帮人,找一帮专家,研究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未来五年、十年,中国会怎么样。当时我们就研究,未来的银行和保险,十年之后会很值钱。所以后来我就投了这两个领域。这个事跟我以前做的事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就敢取消银行收费
两会期间,大家都在骂银行的收费多,每个银行都100多项收费,还有好几百项的。我跑到民生银行的部门去问。民生银行总共收费项目70多个,比其他的银行少。
我就问它这70个面向消费者的收费项目,比如挂失收费,存折丢了要挂失收多少钱。我就问他们,一年这些收费加在一起,总收入是多少钱。这块总收入一年是两亿多。我说,你看2012年光是上半年就191亿税后利润。你收费这块才两亿多收入,全部不收了不挺好吗?没有一个银行敢那么干的。
我直接找董文标董事长去谈。最后他说你要是这么搞,的确是,马上民生银行的存款保证要以千亿为单位地增加了。但是他说其他的银行会来找他算账的。他就不敢干。
我心想,我要是董事长这个位子我就敢。如果取消这些收费,一下子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存款肯定大幅度上涨。你说那两亿要它干吗,也就占全年利润的不到1%,全年收入的不到0.5%,还为此背个骂名,说银行收费收得多。你打一个存折才多少钱呢?我就免费给你打,你总不能天天丢存折吧。
民生银行贷款的质量非常好
银行收到存款之后,都是要贷出去的,贷给企业。因为我是经历过成功、经历过失败的,我见过很多企业,我能判断出那些来贷款的企业靠不靠谱,哪些企业给它贷款是有危险的,哪些企业是可以放心的。
我要判断。因为我要判断银行的资产的质量。银行最主要就是它的贷款质量高不高,如果质量不高的话是要出问题的。民生银行做贷款的质量非常好。
民生银行在贷款上面,是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那种,只要看有一点毛病、有一点危险,它就不贷,它相对来说控制得还算不错。
我在投资它的时候,我心里踏不踏实,对我增持还是减持是有帮助的。
民生银行中层干部我都聊过
我并不是看财务报表这么简单。我要确定投资之前,比如民生银行,我一定要到民生银行里面去,要到它的中层干部里面去,跟他们聊天,问一些真话:到底他们这个部门业务怎么样,现在是什么状况,未来会怎么样,就是要有一个判断。到底好不好,还是要有个判断。
我不做短线
其他的营销经验对我投资金融没什么帮助。过去的积累,面向消费者的营销的这些东西,在这个地方用处不大。
我不做短线。因为我也做不了短线,我进去资金都比较大。
比如像民生银行,我投的最多的是民生银行,我又是董事。董事有个规定,你最后一次买卖,六个月之内是不能反向操作的。就是说你今天买了,六个月之内你不能卖;如果今天卖了,六个月之内你不能买。所以我是做不了短线的,我只能做中长线。
我觉得投资民生银行挺好。这一块我应该能赚大钱,我坚信这一点。
民生银行是中国银行里最有特色的
因为民生银行是中国银行里最有特色的一个。它是民营企业,银行里面,只有它一个真正是民营的。
你就看晚上七点钟,金融街那些办公楼,只有民生银行的灯是亮的,其他银行的灯是瞎的。然后你到十一点再去看,民生银行的房间里灯都还是亮的,其他房间早全瞎光了,这就是区别。你看工行、招行、农行、建行这些,他们觉得我是长子,我是大银行,所以这个业务不能丢,那个业务不能丢,大企业不能丢,中层企业不能丢,小企业不能丢;华东不能丢,钢铁我要占住,矿山我也得占住,他们是这种思维。而民生银行是个后来者,是个很小的银行,比现在很多银行小很多。
民生银行企业文化有狼性
我十年前投了两个银行,一个华夏,一个民生。华夏我投的钱比民生多,那时候华夏比民生大两倍。现在,华夏不到民生的五分之一。华夏是个国有企业,我现在还在华夏的前十大股东,但那个钱已经不怎么值钱了,当然也赚钱,现在那十几个亿全部是净赚的,我卖了。
民生银行机制不一样,它的企业文化有一种狼性。
它是这样:我不要求全,我看哪一块最赚钱,哪块风险最小,我就集中精力攻哪一块。所以,小微企业贷款就被它攻下了。
现在全国那么多大企业,这么多大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民生银行是排在第一的。工、招、农、建比它份额小很多。小企业贷款50万到500万的贷款,叫小微企业贷款,他们大银行不愿意做。
但民生银行它自己创了一套套路能做,而且很赚钱。这个利率高,所以这块它非常赚钱,所以这块就闯出来了。民生银行推出的产品是经过测试的。中国是这样的,大家如果都觉得一件事风险不大就都来做了,都觉得风险大就都不来做。但是民生银行这点挺好,它就去研究,去试,去测,后来分析发现,银行贷款风险最小的,其实就是50万到200万的贷款。
为什么呢?一个人如果要贷款,一般都是工商注册的他这个个人,作无限担保的,他为了五十万块钱,自己老婆不要了,家里房子不要了,汽车不要了,还得远走他乡躲债,还得怕公安来追捕,值不值?为五千万他干,为五十万他不干,为了这点钱他不值得。所以最后测下来果然是,民生银行这块坏账率极低。
民生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打通产业链
后来当其他大银行缓过神来了,来做这块的时候,民生银行转到2.0版本了。它以前叫小微银行1.0。现在2.0是什么呢?过去它是做散户的,散户还有0.3%或是0.5%的坏账率。它后来改做系统了,就是做一个产业链。比如像大理石,有人要贷款去云南、去希腊开采大理石。我民生银行贷款给你。你的机器什么的,都是我银行给你出钱,但是我的要求是:你只能卖给我的客户。然后粗加工的大理石它又发展一百家,粗加工的大理石作为我的客户,只能在我民生银行结算,不能跟其他银行发生任何业务往来。存钱不能存在别家,也不能跟其他银行贷款。
然后这些就是买这个大理石的钱,买的60%或者70%的钱,我民生银行贷给你,这些人很开心,他只出30%的钱,剩下的民生银行付钱给矿山了。但实际上,这些都在民生银行一个电脑里转,其实民生银行最后没出钱。
然后粗加工过的大理石,必须卖给这两百家精加工的,精加工的这些也是它客户,精加工再卖给多少家,最后再卖给全国两千家大理石经销商。这条产业链全是民生银行的。其他银行想进大理石这个行业,它进不来了,被民生银行垄断掉了,因为它签了排他协议。
民生银行其实把这个搞完之后,银行一分钱没出,都是客户的钱。客户的钱存在这里,银行说我贷给你,其实银行的钱贷给你之后,银行就在这收手续费,而且利息还挺高。他就把这个产业链打通了。其他的银行做不了,这个很苦的,打通一个产业链需要两年。
国有银行哪能去干这种活,这种活太累了,只有民营银行能做成,所以为什么他们累呢。
民营机构机制灵活。招商银行也不错,它的盘子比民生银行大。招商银行我也买了,民生我是赚钱的,招商银行是亏钱的。平安保险我也买了。我看好平安,它也是民营的。因为这个大的金融机构,民营的是占很大优势。你就看员工收入,人均收入越高的金融机构越安全。
我去平安去调研的时候,他们不久前刚给三个韩国人发了五千万的奖金。为什么?因为当时有一块业务,内部竞标考核能力,最后三个韩国人竞标上了,他们果然最后把这个利润做得非常好。平安就按照事先承诺就给兑现了奖金。你要到四大国有银行里面就做不到,民营的机制灵活。我到平安去调研,没有跟中层都喝酒。但我跟马明哲喝酒,也跟副总这个阶层聊过,因为我投资量没有民生那么大,所以我就没有那么认真。
没研究透的我不投
我当初投民生银行的时候,我下面的人,包括我的朋友都说,鸡蛋不能放到一个篮子里面。我原意全部砸到民生里去。然后大家都觉得这样不好,我就拿出相当的比例出来去分散一下。
其实现在回过头来看分散错了,我民生赚钱,其他都赔钱,平安还少赚了一点,其他的都是赔钱。
我的一个原则:不了解的、研究不够透的,我不投。美国公司我没办法研究透,我外语这么差。其实美国现在也有一些中国概念股。我们公司也在美国上市。但我不了解的公司我一定不投。
有人做茅台的股票赚了钱,我觉得恰巧是茅台这个公司利润高速增长了,每年增长40%,连续这么三四十的成长,那人正好恰逢这个时候。让我买我就不敢买,市盈率三十多倍。民生银行的市盈率是四倍,增长速度民生银行可能比它还快,你说我不买四倍,我干吗要去买三十多倍的?那个买了确实能成功,但那个是基金把它抬起来的。我现在不会买,它如果要跌到四倍市盈率我就买。
案例二
段永平:我为什么投资GE
时间:2010年3月29日
一直说有机会在这里讲几个我自己的例子,但一直不知道该讲哪个好。这些年我碰过的股票其实也不少了,有亏的有赚的,就是没有一个从一开始我就100%觉得自己一定能赚大钱的。不管买哪个,都觉得多少心里有些不踏实,呵呵。
想来想去,觉得GE可能比较有本人特色。
最早开始经营企业的时候,我最喜欢的可能是松下。后来慢慢对松下有些失望,尤其是去大阪拜访过松下总部以后,确实觉得松下有些问题,慢慢自己也就不太再提松下了。(以后有空我也可以在这说说到松下参观的感觉。)
大概也就是那段时间(应该是去松下之前),我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反思我们自己,希望能建立和加强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那时我好像正在中欧读EMBA,同时还把中欧的一些课引进了公司内部。
在那段时间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书就是GE的上一个CEO韦尔奇写的自传。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企业文化对建立好公司的强大作用,同时对GE强大的企业文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又读了韦尔奇后来写的书《赢》,更进一步了解到他们是怎么建立企业文化的。从那个时候起,我还花过不少时间去了解和思考GE。去想为什么GE会是家百年老店,为什么GE的董事会总是能选个好CEO出来,为什么世界500强里有170多个CEO来自于GE等等。当时我其实就注意过GE的股票,觉得GE当时的股价并不便宜(好像40左右),也就没再关心他的股价了。
从08年9月雷曼倒开始,金融危机的影响越来越大,整个市场风声鹤唳。到11月时我看到整个市场的恐慌情绪越来越厉害,当时就想,这大概就是巴菲特讲的人们的“恐惧”要来了,也就是轮到我该“贪婪”的时候了。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特别明确的目标,只是觉得市场上到处都是便宜货,就是不知道哪个安全,好像每个都有很大问题,每个公司都可能要完蛋一样。我当时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把手里的所有资源调动起来去抓住这一生难遇一次的机会。到2月时,GE已经向下破了10块。那时雷曼,AIG,Citigroup等很多和次贷有关的公司都已经破产或到了破产边缘,关于GE的负面新闻也越来越多,华尔街上很多人都在说GE将会是下一个雷曼。
我知道GE过去好的时候每股能有两块多钱利润,就算以后差一点,危机过去后怎么也会有个1.5块/股以上吧。如果我给他个12-15倍的pe,怎么着这也应该是20块以上的股票。所以,当ge到10块左右时我已经开始着手买一些了,但还没有下大决心买。直到有一天当GE跌到9块左右时,我看到了Jeff Immelt的一个讲话。我忘了原话是怎么说的了,大致意思是,他认为GE的形象被破坏了,这都是他的错。GE将在未来几年调整其业务结构,让财务公司在整个公司中的比例降到30%一下。他还重申GE整体是安全健康的等等。
当时有问题的所有公司当中,好像我只见到GE出来承认错误并检讨对策,这大概就是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吧?
GE是个巨大的公司,我也曾试图想看清楚GE到底都有哪些业务,也试图想分析清楚他所有的业务模式的优劣,但发现非常难。我能看到一些非常好的模式,同时也能看到一些不太好的模式。
最后让我下决心出重手的决定因素还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理解。我认为金融危机并不会摧毁GE强大的企业文化,GE的问题只是过去的一些策略错误造成的,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改正。伟大公司的错误往往就是千载难逢的投资机会(呵呵,有人也把这叫投机)。
想明白以后的事情就简单了,后面的一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在忙着买GE,不停地想办法调集资源,从9块左右买到6块再买到10块出头,好像到12-3块后还买了些(有些钱是后来从别的股票调过来的)。直到GE股价比Yahoo高以后才停了。当时曾经还动过用margin的念头,后来觉得不对的事不做的原则不能破,就算了。
回头来看,去年我买的股票当中GE并不是涨幅最大的,但确实是我出手最重、获利最多的且担心最少的股票,其原因只能说是我对GE企业文化的了解最后帮助我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决定。也许就是个运气?
其实当年我买万科和创维好像也有类似的感觉。顺便提提创维,因为有博友问起我为什么买创维。
创维和我们算是同行了,他们这个公司到底怎么样我们多少还是了解的。由于体制的因素,我个人一直认为创维
是中国彩电行业里最健康的企业了。虽然当时出了些事,但公司最基本的东西并没有因此改变。我们买创维时创维的市值好像还不到20亿(我不太记得了,也有说20出头的),我怎么想都觉得便宜,就买了。我们是买到差一万股到5%的时候停的,因为再买就要公告了,所以很想在公告前和黄宏生沟通一下,怕人家以为我要去抢人家那一亩三分地,呵呵。结果当时由于不太方便,最后我们就没有再买。一直到前两个礼拜才和黄老板通了个电话,道个谢,问个好啥的。
对创维而言,我并没有一个很清楚的到底值多少钱的概念,对他们现在的业务情况了解的也不细,所以涨上来以后就一直在陆陆续续减持,现在可能还剩不到最高持有量的20%了。我觉得现在买的人可能比我更清楚创维的价值,后面的钱应该是他们才能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