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说到白居易的爱情,还有一个凄美故事呢。那就是白居易和美女湘灵的催人泪下的缠绵爱情。
关于白居易和湘灵缠绵悱恻感天动地的爱情,也可以从白居易写给湘灵的动人诗篇里得到印证,比如《寄湘灵》:“泪眼凌寒冻不流,每经高处即回头。遥知别后西楼上,应凭栏杆独自愁。”又比如《冬至夜怀湘灵》:“艳质无由见,寒衾不可亲。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这些诗都写得情深款款痴迷之心溢于言表,可谓是没有你赢了世界又如何,见不到最心爱的人茶饭不思夜不能眠的地步,可见两人爱之深切。
那么老白和湘灵为什么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呢?正如现代人开玩笑,难道他们是失散多年的兄妹?这个就说来话长。
说来说去,还是封建等级门阀制度惹的祸,是因为门不当户不对拆散了这对有情人的,可见封建幽灵害人不浅。
白居易十一岁时就和邻家小女孩比他小四岁的湘灵认识,可谓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正如李白诗曰“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是也。
湘灵是一个活泼可爱又能歌善舞的美女,关于她的容貌,大诗人白居易是这样描述的:“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邻女》)貌似天仙也,虽然是诗歌语言式的夸张比喻,却也看出了此女非同一般的气质。湘灵长到十五岁时就已经亭亭玉立,情窦初开,“豆蔻枝头春意闹”的样子,喜得19岁的风度翩翩少年白居易怎样看也看不够,爱意萌生,进而私定终身,约定非君不嫁非君不娶的那种。可惜到头来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一对有情人最终成了陌路人,就因为白居易母亲横加干涉的缘故,封建门第思想害死人也。
都说风流才子的优美情诗是从甜蜜爱情生发的,此话一点不假。
纵观白居易和湘灵几十年的不渝爱情,确实也生发了很多优美情诗。据说白居易伟大长诗《长恨歌》与自己的爱情悲剧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此诗也是白居易写给湘灵的情诗《长相思》脱胎换骨而来的,算是前期思想和艺术的积累,可以说白居易自己的爱情悲剧为写流传千古的《长恨歌》打下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换句话说他可能是借李隆基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表达了自己的爱情悲剧,“此恨绵绵无绝期”也,此恨和彼恨绝对是有牵连的,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写起来才那么的意蕴深刻而不是泛泛而谈,有了最真切的情感依托,此恨一出也才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所以说作家有生活体验非常重要。柳永流连怡红院而名宋词迭出,也算是不枉风流啦。
那么白居易和湘灵这对青梅竹马的有情人,是怎样被封建门第观念很重的白母给活活拆散的呢?我们在此长话短说吧。
白母第一次否决儿子白居易的结婚申请是在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初,当时29岁的白居易高中进士之后,趁着没有正式授官回宿州符离家里住了近10个月,一方面和分离多时日思夜想的亲爱湘灵重温旧情,同时也正式向母亲亮出了与湘灵结婚的底牌,搞个喜上加喜。
这种先斩后奏的大逆不道,令满脑子封建等级观念的白母大为震惊(因为他们俩走的是地下情,偷偷摸摸自由恋爱的那种),这不是反了吗?白居易你眼里还有没有父母大人?我们是世代官宦之家,讲的是封建礼教和明媒正娶,你现在居然和我玩自由恋爱“奉子成婚”那一套啊,没门!何况这湘灵门第这么低,各方面条件都不符合当你的老婆,我才不相信“有情喝水饱”的那一套呢,这又不是门当户对,你就给我死了那份闲心吧,脑子进水了,不知哪惹上了这野丫头,要我同意你的婚事,除非我死了。
总之白母是一口回绝了这门不“匹配”的婚事。
感情受挫的白居易只得怀着复杂而痛苦的心情离家继续打拼前程,和湘灵做夫妻的美梦就这样碎了。
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秋,秋去秋来也正是最怀人的季节,愁是心上一把秋嘛。那时已经功成名就在京城做官的白居易,非常想念相恋多年的亲密爱人湘灵,就差没有和她拜天地了,趁着能将家眷迁往长安,地位改变了的他踌躇满志地回家再次恳请母亲大人让他和湘灵完婚,已经沦为“剩男”的白居易,想以自己当时的盛名来压一压母亲的怒气,让这自由恋爱有个甜美结局,可惜白居易高估了自己的才情,也低估了母亲那一扇封建门第观念之门的硬度,他依然不能冲破这顽固的封建桎梏,母亲没有一点商量余地再次拒绝了他的结婚请求,多年媳妇熬成婆后还真是厉害啊,谁说封建社会妇女没地位?母亲简直就是压在白居易身上的一座大山,让他喘不过气来。
这还不是最坏的,居然母亲还下令搬家期间不准当官的儿子(秘书省校书郎)私自和情人幽会。
据说后来白居易还是悄悄地去和湘灵见面了,不过千言万语却只能闷在心间,因为怕母亲大人知道,他们只能面面相觑脉脉含情地相对,既不能说话更加不能哭出声来,以免被人发现,相对无语唯有泪千行也,这种凄苦之情被才高八斗的老白写在了一首诗里: “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深笼夜锁独栖鸟,利剑春断连理枝,河水虽浊有清日,乌头虽黑有白时。惟有潜离与暗别,彼此甘心无后期。”(《潜别离》)读来令人潸然泪下啊,因为有花岗岩封建硬脑壳的守旧母亲的横加干涉,让白居易错过了结婚的佳期,让最美年华空蹉跎,心中怎不黯然神伤呢,正如他诗中所叹:“佳期与芳岁,牢落两成空!”(《感秋寄远》)这些离愁别恨可以写成了很美的青春言情偶像剧了,绝对不比风流元稹和崔莺莺的爱情差。
白居易知道他和湘灵经此一别算是彻底婚姻无望了,不过他的母亲却不能同时没收他对湘灵维系一生的爱,而是爱得更深。
从此以后,美丽湘灵也经常成为白居易情诗创作的不竭源泉,为她写下了很多动人诗篇,比如《冬至夜怀湘灵》、《寄远》等。痴情的白居易还一直珍藏着初恋情人湘灵送给他的定情信物,也就是一双做工精巧的鞋子,不管春风得意还是倒霉透顶,在变幻莫测的官宦生涯中他走到哪带到哪,不离不弃,好像那双鞋子就是湘灵本人一样,宝贝得不能再宝贝了,即使是白居易最倒霉的时候,也就是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力主侦办暗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宦官集团而被贬做江州司马(就是在那里他写下了著名的《琵琶行》,很多人能背诵的名诗),他还是不忘把鞋子带到了江州。
因为痴情郎白居易早已把情人的鞋子物化为人,正如俗话所说“见字如面”一样道理,把文字玩得出神入化的风流老白(以至于当时的外国政府首脑要一篇百金地搜罗老白的诗收藏增值),居然也痴心如此,简直是纯情董永,始料不及也。
在这里插叙一下,其实晚年的白居易非常喜欢蓄妓,家里12、13岁的雏妓很多,整天“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地花天酒地莺歌燕舞,和早年的纯情公子早已判若两人,据说还逼死了一歌女,早年的他还反对皇帝选美呢,简直就是人格分裂。
好在他很老很老的时候玩不动了,便决定把众妓也放了,甚至于他最宠爱的两歌妓能留名青史的最出名的小蛮和樊素(这两人《旧唐书》有提到,倒是做了四品官还是边塞诗派代表人物的岑参不能正史入传呢)也都遣散回家了,非常彻底非常决绝的样子,可谓是良心发现。
说起这两个美丽动人的小歌妓,还大有来头呢,因为樱桃小口和风摆杨柳等成语就是典出于大诗人白居易的这两位明艳动人又能歌善舞的小歌姬。
据唐孟棨《本事诗·事感》记载:“白尚书(居易)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段文字就一目了然地引出了樱桃小口和风摆杨柳等成语的出处。也就是说,善于唱歌的樊素嘴唇小巧玲珑(据说风流元稹借用老白一个月的歌女就叫玲珑),如樱桃般鲜艳;而善于跳舞的小蛮的小蛮腰(哈,想起了广州新电视塔的称号 ),如风摆杨柳,柔弱纤细婀娜多姿。据此很多历史研究者都把现代人形容美女的专属名词“樱桃小口、风摆杨柳”归结于白居易的这两位著名歌女身上,青史留名也不冤枉也,太强了。
因为老白如此风流倜傥,据说还有一个和他有关的笑话,也就是唐朝红灯区里的妓女一和客人说自己会背诵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立马身价倍增,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老白的诗的普及程度。再怎么说白居易都是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中晚唐最负盛名的诗人,语言通俗易懂晓畅如话,“老妪能解”,上自达官贵人下到市井小儿无不能诵,“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元稹评语)流传之广无人能及,白居易还是日本人最喜欢的唐朝诗人,甚至认为老白才能代表唐诗,是巅峰式人物,李白杜甫都不算是。
话说白居易每作诗,除了自己精雕细刻反复吟咏,还把之唱给不识字的老太婆们听,如果老太婆听不懂,他立马大修,直到老太婆能听懂为止,所以白居易的诗歌朗朗上口流传极广,“自有篇章以来,未有如是流传之广者。”(元稹语)宋朝大诗人王安石也叹道:“世间好语,都被杜甫说尽;世间俗语,又被白居易说尽。”装傻皇帝唐宣宗写给白居易的挽诗也有曰:“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评价不可谓不高。这皇帝蛮逗,知道唐武宗不给老白当宰相,据说甫一上台立马想给白居易一个宰相当当(凡是唐武宗反对的他都拥护),可惜白居易命薄,委任书没到,他已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啦,可惜此座。
白居易死后,还是大名鼎鼎的李商隐为他写的墓志铭,据说是白居易点的将,值钱也。又据说白居易非常欣赏李商隐,说死后投胎宁愿做李商隐的儿子,可谓是惺惺相惜。
闲话少说,我们继续白居易的痴情故事。
据某些资料记载,话说落落寡欢的白居易在江州的第二年,阳光明媚的某一大好春日,心情有点郁闷的他在院子里晒衣服,居然第一时间就翻出了情人信物,也就是湘灵那双跟了自己很多年的旧鞋子,不禁睹物思人泪如泉涌,往昔和湘灵的情真意切你侬我侬又过电影般地涌了出来,历历在目也,最后居然让他有一种窒息的感觉,此时的老白已是45岁的中年人了,还是按捺不住春心荡漾,仿佛又时光倒流到了少年时的符离故乡,和最亲爱的湘灵妹妹追逐在桃花笑春风的时节,不禁又老夫聊作少年狂地写起了怀念初恋情人的情诗:“中庭晒服玩,忽见故乡履。昔赠我者谁,东邻婵娟子。因思赠时语:‘特用结终始,永愿为履綦,双行复双止。’自吾谪江郡,漂泊三千里,为感长情人,提携同到此。今朝一惆怅,反复看未已。人只履犹双,何曾得相似?可嗟复可惜,锦表绣为里。况经梅雨后,色黯花草死。”
这简直就是一篇如诉似怨的爱情宣言书,对湘灵的那份至死不渝的爱溢于言表,连晒被发现了自己的定情信物和追逐终生永结同心情永不变的誓言一概曝光出来了,根本不怕别人的说三道四,何况那时候白居易已经“明花有主”。
据说痴情的白居易为了“惩罚”母亲的爱之伤害,自从她拒绝白居易和湘灵的两次结婚申请之后,就抱定了终生不娶做“钻石王老五”的决心,在沉浮幻灭的官宦生涯中,不管做朝官还是地方官,都以饮酒作乐寄情花草为能事,他的《戏题新栽蔷薇》一诗就反映了自己的真实心声:“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作夫人。”居然到了要把鲜花当作美艳夫人的可笑程度,也反映了他当时的颓废心情和对湘灵的坚贞不移的爱情。
此外他还借酒浇愁,和李白、杜甫一样都是海量,与陶渊明喝酒只能和农夫樵者一起干杯不同的是,他大都和社会名流干杯,比如名相裴度以及他的好朋友刘禹锡等,而且正如李白所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白居易的饮酒诗还特别有名,如“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花下鞍马游,雪中杯酒欢”以及上面提过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好诗,据说他流传下来的二千八百首诗中,饮酒诗就有八百首,这个数字相当令人咋舌。
反正有花有酒有好朋友相伴,独身的他也不寂寞,直到37岁时才在母亲以死相逼下才告别大龄青年生涯,经人介绍与“诗压过他”的同僚杨汝士的知书达礼的妹妹结了婚,还算是门当户对,据说婚后他和杨妻关系处得还不错,夫妻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样子。不过白居易却不因此而把初恋情人给忘记了,有资料显示直到元和七年(公元812年)还写诗思念湘灵,青春无怨的样子,比如《夜雨》、《感镜》等。
不知贤慧白夫人如何感想,正如现代人所说得到老白的身得不到老白的心的款式,悲也,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毕其功于一役集于一身的果然比较难。
后来白居易因得罪权贵而远谪江州途中,天可怜见,老天爷居然让当时郁郁不得志的老白遇见了朝思暮想的旧情人湘灵,而当时湘灵父女也正在漂泊途中,境况不比老白好多少,他乡遇故知,还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对情缘未了的旧情人立马万千感慨涌上心头,抱头痛哭细诉相思,不过也是仅此而已,发乎情止乎礼,白居易并没有什么后续动作,也不打算娶她,其时他们都已是人到中年,都是四字头的人,湘灵也还自梳不嫁待字闺中。
诗人出身的白居易也只是感怀身世饱醮深情地写下了一首《逢旧》的诗,基本上也就是缅怀过去的有情岁月之快乐时光,反衬现在的落魄之恨。一直到白居易53岁时离任杭州刺史回京途中,知道湘灵已不知去向杳如黄鹤,才把这段长达35年之久的没结果恋情彻底埋在了春天里,郁闷地划上了休止符。
事后很多人都感觉到有点奇怪,既然他和湘灵那么情深意长,大有“非你不娶非君不嫁”的大决心,以至于白居易因为不满母亲的横加干涉而以终身不娶作为“惩罚”母亲错误的杀手锏,也反衬出了老白对湘灵爱之深切。
然而,白居易在江州途中遇见湘灵父女时白母已经去世。元和六年白母因神经失常病死长安(一说看花 坠井而死),后来因泡妞很有一手写诗也极其漂亮的白居易瞬间雄起了爱国之心,愤然上书极力要求上方严查杀死主张削藩的宰相诗人武元衡的元凶,却被势力强大的宦官集团和主和派挂了起来,还导致了老白仕途转折点的被贬江州司马,报国无门哭得青衫都湿了,并有了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歌女的亲密无间的零距离接触,从此以后性情大变。正因为他主张缉凶得罪权贵,原先是贬为州刺史,王涯这家伙居然怕老白不死还要落井下石,故意罗织罪名,说他不守孝道不配做刺史这么重要的地方官,理由就是白母是因看花掉到井里死的,他却写有关井和赏花的诗,所以才被贬到江州做司马的。白居易母亲死后,再没人阻止这段婚姻,而且当时湘灵还是小姑独处,他们之间也还情未了,老白完全可以自作主张和有过生死恋的老情人湘灵结婚,可惜白居易没有这样做,可能是因为遭贬心境不佳没心情谈情说爱吧。也有人认为是白夫人杨氏阻挠(初恋情人啊,蛮有竞争力),关键是老白又是侍妾歌女成堆,为什么就单单阻止了湘灵?
有人还进一步分析说是因为老白不愿委屈自己最爱的人,而当时湘灵父女正在无助地漂泊,极需要别人的收留扶助,为什么以不想委屈她而拒之门外呢?这怎样想都是薄情的表现,以至于很有点怀疑老白和湘灵的爱情仅是一种小说式的传说。估计也就是因为这次的邂逅相遇伤透了痴心湘灵的心,才决定消失于白居易的眼皮底下,相忘于江湖的,如传说中的七仙女悄然离去。而这,正好反衬出白居易“痴男形像”之下 ,难掩始乱终弃的尴尬。
因为一个官油子,已经没有了当初的纯真。关于这一点,我相信冰雪聪明的湘灵是知道的,让自己心爱的人不用增加心灵负担更好,让老白也一身轻松不再内疚,因为得不到的才是最珍贵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