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栗子面
栗子面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086
  • 关注人气:1,94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告诉我你懂PPT》连载(9)

(2010-02-23 11:10:28)
标签:

ppt

新书

连载

powerpoint

职场

图书推荐

杂谈

(当当和卓越的断货简直就是我心头的痛。当当比较惨,今天连广州也断货了,排名掉得很惨。只剩下云贵川啥的还有。好消息是,昨天下午卓越终于上货了。我第一时间在豆瓣和博客上发了通知。今天也顺利地重新回到地卓越的畅销榜。虽然我还是怀念那第二十名的位置,但我也知道,慢慢来,是金子总会发光了。歌里面不是说:大不了重头再来吗。

我和策划已经把书中的问题都挑出来了,争取加印的时候一次性改好!也感谢大家的宽容。如果再发现什么问题,记得去更正的博文上加哦。)

 

非简单完整句“击落”航天飞机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途中爆炸。这一灾难的最终调查报告指出,航天飞机起飞时击中飞机机翼的隔热材料碎片,是罪魁祸首。而这一问题,在飞机起飞的时候就已经被观察到。美国航天局请波音公司隔热碎片击中机翼航天飞机安全返航的影响进行评估。波音公司的报告以PPT形式提交给了美国航天局。但是,就是因为这份报告写得有问题,所以,存在的隐患没有被引起重视,最终导致了这场灾难。

图1-12所显示的是这份20多页的PPT评估报告中的一页,我们来分析一下,问题在哪里。

 

 

图1-12

 

图1-13

 

这一页报告中,大量使用了完整句,这是他们做得非常好的地方。试想,如果他们用的都是词或者短语,其后果更是难以想象。然而,他们的句子虽然是完整句,却非常不简单。具体体现在:第一、结构不简单。很多句子内嵌了一些复杂的语法结构。比如,内容中第一句话,其主语就是一个过去分词作定语的复杂结构。第二,观点不明确。这是更致命的,让看到这份报告的人不知道该怎么做,最终导致了不可预料的结果。最后一句,“碎片是1920立方英寸,而非测试中用的3立方英寸”,这句话到底要说明什么观点呢?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小尺寸代表比它大几百倍的大碎片呢?这句话不但没有表达出观点,而且带来了更多的问题。把这张PPT上的所有句子串起来,不能讲出一个有逻辑的故事,相反,还会发现很多前后矛盾的问题。比如前面在说用一个正常速度的抛射物带入模型进行测试,而最后又在说这个“正常速度”根本不正常,实际物体的尺寸远远大于测试的物体,而速度比测试物体要慢。又比如,前面说了模型过度预测了冲击效果,而后面又说模型无法满足真实测试条件。这些都是致命的矛盾。

除了这些前后矛盾的地方,还有很多小错误,比如significant (严重的)这个形容词,在这一页中出现了6次。一般情况下,像这种形容词,可以用在大标题里,在页内容里具体说明,但是不能开口闭口都把这样空但没有实际意义的形容词挂在嘴边。要说清楚具体有多严重,才能让听报告的人作出正确决断。这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句传达的信息叠加起来,不但没有给美国航天局的决策人任何可靠的数据来做出正确的判断,更延误了获得正确信息的时机。

虽然我不懂NASA报告里面的项目和计算公式,但是,如果按照使用简单完整句的原则,上面的这页PPT,可以进行如下修改,如图1-14所示。

图1-14

首先,要把所有观点都用简单完整句明确。PPT的标题里就要明确指出模型计算与实际情况的差距,以提醒决策者对于这样的计算结果要谨慎小心。其次,把最关键的信息提到前面。第三,也是最应该引起注意的是,要去掉其中一些陈述性的、非观点的判断依据。比如,“需要巨大的能量来软化隔热层颗粒,从而穿透相对硬的隔热瓦包层”,这样的判断依据不会对结论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帮助,而只会干扰读者的判断。最后,用文本框强调结论,以给听众更明确的印象:“由于测试数据超出模型范围,结果仅供参考”,使得报告更加严谨。

 

这件事之后,很多人怀疑PPT在处理类似报告上的能力。但我认为,PPT只是一个工具,内容的好坏,还在于制作者。英语里有个谚语:Bad worker always blames tools (不好的工匠总是抱怨工具)。上面的这个错误并不是PPT的错误,而是使用PPT的人的错误。希望亲爱的朋友们,记住这个触目惊心的例子,更要记住简单完整句的两个必要条件:句子结构完整和观点表达清楚。在本书后面的讲述中,我会反复强调它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以期帮助你改变你做PPT的风格,让它更清楚更明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