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石钟山记》赏析

(2025-11-02 13:46:33)
标签:

文学评论

现代散文

游石钟山记

季羡林

作者游石钟山时,已是七十五岁高龄的老人。然而,这篇游记却写得生气勃勃。展开在读者面前的是美不胜收的湖光山色,是祖国灿烂辉煌的发展前景,是作者“不知老之将至”,憧憬未来的好心情。读着这样的文章,使人油然而起“生逢盛世”的愉快感受。
石钟山是著名的风景胜地,因山势峥嵘而吸引游客;又因居高临下,控扼江湖而有“江湖锁钥”之称,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武将将登上石钟山,面对奇景异观,抒发内心感受。作者在游记末尾,特意写上了“七十五周岁生日,写于庐山九奇峰下”,一个历经沧桑的古稀老人兴致勃勃地登山游览,用饱含感情的笔触记述所见所感,抒发那个时代里的人普遍具有的一种心态,期待国家飞速发展、民族兴旺发达,由此而称之为盛世文章该是比较恰当的。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很有深意。
开头和结尾部分,都提到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写的《石钟山记》。作者幼时就诵读这篇文章,被苏轼绘声绘色的描写深深吸引,以致对石钟山充满仰望之情,作者用“从来也么没有敢梦想,自己能够亲履其地”,用登上石钟山“真正像做梦一般”这样夸张的语言来表述。又引金圣叹“岂不快哉!”一语,言简意赅地表现自己满心的欢喜。但是,开头的寥寥几句,不只为了渲染梦中境界成为现实的快乐,更显示了在作者心目中,石钟山并非一般意义上的游览胜地,而是有着浓重的文化底蕴。这一份幼时培育起来的感情,使石钟山对作者具有无穷的魅力。那么,此番登上石钟山,该是夙愿已了?文章的结尾段却说了一些出人意料的话,作者说他是带着遗憾的心情,一步三回头地离开石钟山的。遗憾由何而来?依然由《石钟山记》引起,苏轼当年月夜山脚下所见的奇景,吸引着他“待到耄耋日,再来拜名山”。对于作者,石钟山岂非魅力无穷!这魅力的形成缘于苏轼的《石钟山记》,由此可见文化渊源的力量。从这个角度认识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者之间并不是结构上的互相呼应,更起着加深文章内涵的重要作用。
文章的主体部分,描写登山过程所见,其中作者着重写的是人文景观。
从怀苏亭开始登山,作者首先写的是山上很有特点的建筑,建筑很多,以至“从山下向上爬,显得十分复杂”。建筑很美,以至可以引用《阿房宫赋》中“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来表现。作者特意说到“今天又修得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含蓄地表现几千年来,石钟山吸引着人,而人的力量又使石钟山变得更美。
除了“处处逸态可掬”的建筑外,作者还描写登山过程中触目可见无数碑刻和名人题咏,这同样显示了石钟山对人们巨大的吸引力,以至无数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从列举中所提到的人名、所罗列的数字,又足见这些碑刻、题咏使石钟山集聚起浓厚的文化底蕴,使石钟山因而更具魅力。
如果说,在以上部分中,石钟山的人文景观已经表现得相当鲜明,那么登上山顶之后的描写,在这方面尤其突出。石钟山占地有限,海拔不高,位于庐山旁边,被衬托得“小巫见大巫”,多少年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人在此流连忘返?这一疑问在登上山顶后便可恍然。原来,这是石钟山特定的地理位置在起作用。历代文人武将,在不同情景下,登上位于鄱阳湖和长江汇流处的石钟山,联想起自己的身世处境,能没有种种感触吗?作者将登山眺望所见落实到这一点上来尽情展开。作者身处充满希望的年代,遥想悠久的民族传统,放眼祖国未来前程,感到极为欢畅。这是在写石钟山,更是在讴歌他生活的时代。
这篇游记用语简练,大量的四字句增添了浓浓的书卷气,夹杂在其中的一些白话口语又增添亲切活泼之感。文章里的多处引用,也都恰到好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