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王》赏析

(2025-10-31 13:00:00)
标签:

文学评论

现代散文

老王

杨绛

有些事,听到之后有感触,禁不住要多想想,可又想不出什么结论来,只能发出一声长叹,自己对自己说:算了,别想了。读杨绛女士的这篇《老王》,就有类似的感觉。
老王——一个三轮车夫,该算是一个“劳动人民”了吧。按我们过去所受的教育,他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应该尊敬他,学习他,以他的为人行事作为自己的榜样。但生活中却又不然,他穷,他苦,他有病,他为人善良忠厚,但是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进不去了”,成了个“单干户”。——难道我们因此而鄙视他,嫌弃他,不同情他吗?作者杨绛夫妇没有这样做,这反而成为“同情落后”的一种表现吗?当然也不能这么说。
我想:还是把问题想得简单点: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同情,普通人之间的友谊,,或者说是一种交情。它排除了社会地位的高低,排除了文化教养的悬殊,也排除了经济条件的差异······这种种因素,在作者与老王的交往中都消失了,只有人与人之间最普通最纯粹的同情,有了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文章就光彩夺目了。
“我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反过来,如果到了一个特定时期“我蹬”,“他坐”,也能照常“说着闲话”吗?——我看也行。
再比如:“老王不仅老,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至于怎么瞎的,是生下来就瞎,还是“年轻时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都没有关系,这些都不会妨碍作者对他的同情,因为这是人道主义的同情,是发自人们内心的真正的同情。
最有趣的是这个场面:经过抄家而经济拮据的杨绛,偏偏遇到丈夫钱钟书生病,由老王用三轮车把他送到医院,当杨绛付钱给他时,他先是不肯收,后来“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这一问,老王的一颗赤诚的心袒露在我们面前,这也是同情,而且是极其可贵的同情。
而最令人难忘的则是老王在临死前一天,还带着香油与鸡蛋去看望自己的老朋友杨绛夫妇(须知,那是鸡蛋和香油都谞=须按人按户口凭票定量供应的年代),当杨绛给他钱时,“他赶快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说这话,并不是显示自己“高贵”,而且是一种比有身份的人更难得的“平凡”。尽管他后来还是收下了钱,但这决不是交易,而是友谊的交流,是最真诚的“礼尚往来”。
老王是去世了,贫病而死,但是他坦然。作者却感到愧怍——因为她是一个知识分子,她受过教育,她知道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用自己最大的力量去帮助弱者和不幸的人。这并不是到农村工厂去“滚一身泥巴”所能达到的境界。
世上有多少“老王”?眼前,远处;国内,国外;过去,现在,未来······数也数不清。我们决不能因其多而丧失自己的同情。世上有多少“杨绛”,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许还有,但是占知识分子或上层人数的比例又有多少呢?想也不敢想。我想:社会如果真的有进步的话,那就是“老王”这样的不幸者越来越少,而“杨绛”这样的同情者越来越多。
这么多年来,在报刊杂志上,在文艺书籍中,人们说了不少空话,假话,套话,故作姿态的话,甚至痛心疾首地谴责自己的话,他们都发誓要“脱胎换骨”,把自己“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劳动人民”。但是有几个人是从同情身边的一个贫困的不幸者开始的呢?——杨绛女士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就在于此。
我建议读者把此文与鲁迅先生写于二十年代的那篇名文《一件小事》放在一起读,也许能引发你更有意义的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