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冒险记幸》赏析

(2025-10-30 18:36:24)
标签:

文学评论

现代散文

冒险记幸

杨绛

杨绛与钱钟书这一对夫妻以博学多才而闻名中外,但由于时代的原因,也不免遇到许多坎坷、磨难、不幸和痛苦。
这对夫妻一生谨慎和淡泊,故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政治运动对他们的冲击,还算不太大。但“文化大革命”一来,他们就在劫难逃了。杨绛在《丙午丁未年纪事》一文中回忆道:“一九六六年八月九日——也就是阴历丙午年的六月,我下班回家对默存(钱钟书的字)说:‘我今天揪出来了,你呢?’他说:‘还没有,快了吧?’果然三天后,他也‘揪出来了’。我问默存:‘你是怎么揪出来的?’他也莫名其妙。‘大概。是人家贴了几张大字报。’”——于是他们这对学者夫妇就与许多“牛鬼蛇神”一道受到许多非人的待遇。1969年和1970年,他们夫妇先后被迫下放到“五七干校”。所谓“五七干校”就是当时为了“改造”知识分子而设立的劳动基地,他们所属的“科学院社会科学学部”的“五七干校”设在河南省南部的穷困地区——罗山和息县的农村。直至1972年3月。他们才作为“老弱病残”人员而被“特赦”回到北京。这时他们唯一的女儿钱瑗也下放在工厂劳动,女婿王得一则因被诬为“五一六分子”而含冤自杀了。
1981年,杨绛女士发表了回忆性质的散文集《干校六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是人们长期压抑在心中积郁的一次喷发,但作者却是用极淡的笔墨、和缓的声气、平静的心态表达出来的,这就更耐人咀嚼,更引人深思。
这固然是由于作者当时已是七十岁的老人,火气不如年轻人大。更由于作者在生活上受尽折磨历经沧桑,思想通达,所以写出来的文章清淡如水,却醇厚如酒,臻于化境。
杨绛的散文,是典型的女性散文,她习惯于用淡笔来写浓情,用工笔来描实景,而且不发一句议论却意蕴无穷。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他们这对夫妻在六十岁时遭此劫难,当然彼此更加珍惜和关怀了。在“军事化”的“干校”,即使是老夫老妻,也要编在两处,咫尺天涯,难得相会。但这个极儒雅柔弱的老妇人,却一次冒雨一次摸黑,去探望丈夫,这才有了前两次的“冒险”经历。她在记述这些经历时,似在轻描淡写地缓缓道来,有时还要扯到别的地方去兜个小圈子,但是,你细细读来会发现,她的心全牵挂在丈夫钱钟书身上。这一次次苦和累,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老夫老妻能有片刻的团聚。“我推门进去,默存吃了一惊。‘你怎么来了?’我笑着说:‘我来看看你。’默存急得直骂我”,一个“笑”字,一个“急”字,平淡至极,却生动反映这对老夫妻的执着。人们常说,女性为了爱情可以换发出极大的精神力量。这位女学者,到了老年,矮小柔弱的身躯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真令人感慨不已。
杨绛的笔调十分细腻。第二次冒险时,他一个人从钱钟书的住处回家,“一纳头走进黑地里去”,以下将近千字,都是写她一个人在雪夜中摸索归去之路,看来琐碎,其实一环扣一环,结构十分严谨,而且在情绪上波澜起伏,最后甚至有一段关于鬼的想象和记忆,更使人为她担心害怕。一直到“‘回来了?’同屋的伙伴儿笑脸相迎······”——这才舒过一口气来,也让我们看到了在“阶级斗争”的风暴中仍然存在着不少好心人的“笑脸”。我们读者也就是这么关心地读下去,没有想到她的剪裁和铺排上,是化了大功夫,用了不少心思的。
最微妙的是作者只是絮絮叨叨地同你谈,追述她“下放”时的几件小故事,似乎脸上还带着微笑,她没有一个字评论,如她写道路泥泞,雨鞋好几次陷入泥中拔不出来,用笔极细,让你有身临其境之感,而她却决不吐一个“苦”字。即使偶有感触,也极其节制,如明明是最具权威的研究机构“学部”,一旦到了干校,也是骤然变了性质,作者为此捎带写了一句:“有人不解‘学部’指什么,这时才恍然:‘学部’就是‘学习部’。”真是一语中的,恰到好处,而蕴含于其中的沉重与苦涩,读者尽可思而得之。诚如作者在篇末所说:“其实说不上什么险”,但她讲的这些琐事,背景恰恰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浩劫,对他们个人生平而言,又是实实在在的灾难。她于是这么缓缓地讲、细细地谈,于是使人感到窒息、痛苦和愤怒,使人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与这些“琐事”密切相关的悲惨场景。——这种语调,也许是她长期以来为逃避灾难而练就的自我保护法,更是一种具有我国讲究含蓄、朴实传统的艺术风格。但不管怎么说,她说了自己想要说的事,她用了一种个性化的风格和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对于长期以来舒服我们每个知识分子的“权力话语”,也是一种突破,使人感到亲切和真实。这种语气是久违了,但听了这种语气,人们感到十分温暖,而且可信——这才能进一步产生共鸣和呼应。
作家小传
杨绛(1911-2016)原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女。早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历任苏州振华女中(沪校)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