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在洋车上》赏析
(2025-10-29 14:06:28)
标签:
文学评论现代散文蹲在洋车上萧红 |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时代生活片断的记事散文。
萧红年纪轻轻,为什么爱写家庭与身世一类题材?或许,与她的性别有关。凡女作家创作起步往往就近取材,写她的身世、家庭和周围身边琐事,既轻车熟路,又亲切生动。但,更主要的恐怕是它的孤寂。萧红从小缺乏父母之爱和亲情,连慈祥的老祖母都嫌弃她,家中唯一爱她的人,是老祖父,这使萧红孤苦寂寞的童年稍微有了些欢乐与温馨。长大以后,她又被迫离开了家庭,依然过着孤寂的生活。
在这篇《蹲在洋车上》散文中,流淌着即是作者淡淡的苦涩味。一个生活在富贵人家的小女孩,本来的生活可以过得有滋有味、无忧无虑。可以淘气,可以撒娇,可以尽情玩耍。然而她却始终无法讨得家人的喜爱。老祖母在萧红笔下是那么慈祥关爱,每次进街,她总要问小孙女要些什么,可是每次回来她总是两手空空,即使孙女喜欢的皮球也不买。作者愤然不平,写到:“因为每次她也不带给我,下次祖母再上街的时候,我仍说是要皮球,我是说惯了!我是熟练而惯于作那种姿式。”萧红的失望是沉重的。
皮球情结,是萧红童年的梦,也是陪伴她从幼年步入童年的玩伴。六岁的作者执拗地仍想得到一个新的大皮球,而祖母推延、祖父不许,她就肆意摧毁旧皮球以示抗议。
这是一个无爱的家,即使是最疼爱萧红的祖父也吝啬他的关爱——甚至变了脸色,像要打她。这无疑给她饱尝创伤的心灵又抹上一小把盐。萧红说:“从此,我每天表示不满意的样子。”
从结构布局来看,皮球情结是故事的一个铺垫,是连带出一个“蹲洋车”故事的连接点。但是苦涩伤感的情绪却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四岁时曾懵懂地听到祖母讲的乡巴佬坐洋车的笑话。乡巴佬坐洋车,不是坐在座位上,而是蹲在车前放脚处,原因是怕拉车的过于吃力,又怕坐着比蹲着花钱多。当然,年幼的作者不知道这位乡巴佬的滑稽举动出自他的愚昧无知,出自他的为人淳朴憨厚和善于体贴人。独自上街买皮球而迷路的“我”尝试了一回蹲洋车的经验。故事的结尾,好心的洋车夫遭祖父打,且拒付车钱,却引发“我”的极力不满,无论祖父怎样疼爱,心里总是与他有着隔膜。事过二十多年,祖父早已过世,萧红依然记住这件往事,其愤懑心情难以平静,文章最后以议论结束。长大后的萧红终于明白:有钱人是不会体恤受苦人的。童年的这一桩桩、一件件不愉快的事情使置身于商市街贫困窘境的萧红情感世界里多了一份对劳苦民众的爱。
这篇散文以儿童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写得自然真实拙朴;同时又用儿童的口吻来讲述故事,充满童趣天真好奇。儿童的思维是发散的、跳跃的,既符合结构特点,买皮球蹲洋车两条情节线索交替并进;又体现儿童心理特征,爱憎分明,容不得半点掺假与做作,把一个天真无瑕的儿童心灵世界坦露于世,以暗喻世态人情的冷漠隔绝。
作家小传
萧红(1911-1942)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哈尔滨市呼兰区)人。女。1930年因反抗封建家庭出走,流浪各地。1934年到上海,从事文学活动。病逝于香港。代表作有《生死场》、《呼兰河传》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