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拾梦记》赏析
(2025-10-01 18:38:42)
标签:
文学评论现代散文苏州拾梦记柯灵 |
1995年柯灵荣膺上海市文学艺术杰出贡献奖。在颁奖仪式上,柯灵把自己的文学成绩,归功于时代的滋养和读者的理解与支持,又充满深情地感谢母亲对他的抚育。柯灵的这位母亲,是他的养母,不是他的生母。而这位母亲,柯灵一生都怀有最深挚的敬爱。母亲的故乡,是水软山温的苏州。1937年春末,柯灵陪伴母亲,专程到苏州探寻母亲的女友。几个月后,抗日战争爆发,母亲为避免战乱由上海迁居到浙东乡间。两年后即1939年初,在已成孤岛的上海坚持爱国文艺工作的柯灵,写出了回忆母子同游苏州经历的散文——这就是《苏州拾梦记》。
作品以人生往往企盼美好的梦境而事实上却总是经历艰难险阻开篇,迅速牵引出母亲生活的苦难时代和这个时代所带给的母亲的人生苦难,随后便写出已届七旬的母亲对于青少年时代的“小姊妹”的惦念和挂念。这样的开始,既为进入“苏州拾梦”做了必要的向导和铺垫,也确定了整篇作品冷郁凄苦的情绪基调。
在接下来的母子相伴旅行苏州的记录部分,作品依照行程前后顺序,次第描述了母亲对苏州街市变化的感叹,母亲探寻旧时女友的急切,两位老友相见后的惊喜等情景,其中有母亲在一系列事件中的典型细节,如说话的语气用词,寻访时的面部表情与情绪等,也有作者以旁观者身份视境而生的感情抒发和思想感悟,使作品形成情景互衬而又交融的艺术意境,同时又具备了反映和探讨人生意蕴的思想内涵。
母亲重返故乡,终于与旧时女友相见,实现了多年的一桩心愿。这是母亲饱尝苦难人生中为数不多的幸福和欢悦。作品以相当克制的笔墨表现这一点,却形成了冷郁凄苦基调中显眼而动人的亮点。再加上适时插入的儿子为母亲欢悦的高兴,对母亲安享晚年的祝愿,更使这一亮点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光与暗、热与冷的对比、交织,使作品的情绪、色彩、韵律富有起伏变化,也展示了母子苏州之旅不虚一行的特别意义。
作品接着写出母亲与旧友的相约“秋天再见”,然后又以迫于当时险恶的社会境况只能采用的词婉而意明的文句,提到战乱使母子分离,提到苏州的“落入魔掌”和母亲对故乡旧友的惦念,提到母亲“落叶归根”的心愿和儿子对母亲这一心愿在现实情况下难以实现的忧虑。这一切,既是“苏州拾梦”主题的合理延伸与深化,也是冷郁凄苦基调的回复。特别是作品结尾处对日本侵华战争达到沉重凝滞的程度。这种由光热向冷郁的回复,使较之作品开端更进一层次的基调沉淀,也再次喻示了人生由“梦”向“现实”的回归。
在作品的最后部分,作者还由战乱、“魔掌”给自己的母亲造成的不幸,联想到“这战争中一切母亲的悲运”,从而把作者与母亲命运的悲欢,同整个国家、民族,以至人类的命运与悲欢连接在一起,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表明了坚定而明确的反对法西斯侵略战争的立场和态度。正是这种精神、立场和态度,构成了看似描写特殊年代母子亲情的《苏州拾梦记》,在冷郁凄苦基调下,又蕴含着不向苦难低头,诅咒并蔑视人间邪恶势力的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