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雨中登泰山》赏析

(2025-08-10 13:22:33)
标签:

文学评论

现代散文

雨中登泰山

李健吾

登泰山不足为奇,妙就妙在雨中。作为五岳之首的泰山,其自然风物和人文景观,是其他山所不可替代的;而泰山的“雨趣”则更有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本文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借雨绘景,缘雨抒情,紧扣“雨”的变幻将一幅幅包含作者情感的泰山奇景呈现在读者眼前。
首先展现的是一幅泼墨山水,迷蒙的烟雨把一座高山“裹了一个严实”,不仅使雄伟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巍”,而且增添了神奇迷离的色彩。这是一种“障景”之法,不让你一眼看清她的全貌,而是让你慢慢地走近她;这也不妨说是一种心情,作者几十年的登山夙愿和千年的人文传统形成了一个强磁场,促使作者一行心向往之。
这下不停的雨,助长了山下虎山水库的水势声威,在作者勃勃兴致的催动下,这些水完全被涂上了一层主观感情色彩。站在坝前,水声震天,气势不凡,水库桥孔中跃出七股大水,“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锦上缀满了晶莹的珍珠。如此美景,再融入吕洞宾度虬的传说,令人流连忘返;但是站到坝桥上从近处看水,却又是不同的气象。一边是喑恶叱咤的轰鸣声,似有想象中的千军万马,而那光闪闪的黄锦已幻成了一幅“透明的白沙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的精致图案,真是美不胜收;而另一边迎着斜风细雨的懒洋洋的平静的湖水,却另有一番韵味。两边风格各异的景观,既有强烈的反差,又有自然的和谐,这是何等的赏心悦目。应该说,虎山水库的水完全是借了泰山的灵光,才在作者心目中产生如此美好的感受。
“倾盆大雨的时候,恰好又在七真寺躲过”,连在寺内细细观赏无名雕塑家创造的逼真亲切、栩栩如生的传神之作,也是因雨而玉成的美事。可以说,这里的一切奇景都是雨的恩赐。而对于游客而言,冒雨登山实在是一件麻烦、扫兴甚至不安全的事情,但是泰山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一览众山小”的神奇魅力,始终使作者意兴盎然,精神抖擞。在登山盘道上,作者对松树,乃至野花野草都情有所钟。那野草野花形态各异,五彩缤纷,茂盛繁密,这是正面描写。“连我上了一点岁数的人,也学小孩子,掐了一把,直到花朵和叶子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心情,丢在山涧里,随水漂去。”这是侧面描写。显然,这些描写都是为了烘托泰山之松。泰山之松吸引着朝霞雨露,滋养得青葱翠绿,盘曲伸展的英姿显出不凡的风度和气势。“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表现出逆境中顽强的斗争精神和旺盛的生命力;“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更表现了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和奋斗的乐观精神;继而以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段,表现了泰山松的热情、好客。作者将静物描绘成动态的形象,赋予泰山松以人格的魅力,揭示了其内在的精神和气度,把对泰山的深情厚爱上升到一种崇高的境界,将泰山松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形态造型所形成的景趣,融入了作者的情趣,进而升华成启人深省的理趣。
到过泰山的人都知道,泰山的魅力集中表现在十八盘的山道上。远望,山道像一条匍匐在山峡中的灰白的巨蟒;近看,仿佛是一架登天长梯。其特征可用“长”、“窄”、“陡”三个字来概括:“直上七里”言其长;数不尽的石级却搁不下整脚,是言其窄;“后人见前人履底,前人见后人顶······所谓磨胸舁石扪天之难”,乃是极言其陡。就在这胆怯力弱之际,作者特别插入两位老人的描写,一位老大爷“斜着脚步,穿花一般,侧着身子,赶到我们前头”;另一位老大娘,“挎着香袋,尽管脚小,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身边过去”。这无疑对登山者是一种无声的激励和鞭策,鼓舞着“我”一级又一级地艰难而不懈的攀登,终于登临神往已久的南天门。作者把这一路程视为人生至上的乐趣,即便有苦味,也乐在其中。此时此刻,作者突然悟到“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在这里,作者和读者似乎会产生一种会心的共鸣:人生的艰难,不正如泰山之道一般的崎岖陡峭吗?而人生的前程,也确实像泰山绝顶处的无限风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野店》赏析
后一篇:《马》赏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