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又黄昏》赏析
(2025-04-02 13:29:31)
标签:
清词王允晳甘州旅怀 |
甘州·庚子五月津门旅怀寄太夷
王允晳
又黄昏、胡马一声嘶,斜阳在帘钩。占长河影里,低帆风外,何限危楼。远处伤心未及,吹角似高秋。一片销沉恨,先到沙鸥。
国破山河须在,愿津门逝水,无恙东流。更溯江入汉,为我送离忧。是从来、兴亡多处,莽武昌、双岸乱云浮。诗人老、拭苍茫泪,回睇神州。
庚子年(1900)五月,八国联军约二千人自大沽登陆至天津,与义和团和清军激战。词人寄旅天津,目睹八国联军的蹂躏,痛感国家的沉沦,援笔书怀,遥寄在武汉的友人郑孝胥(字太夷)。
“又黄昏、胡马一声嘶,斜阳在帘钩。”起首二句是说,又到了黄昏,听到侵略者的军马奔突嘶鸣,斜阳这时正照在帘钩上。
起笔两句,残阳如血,马嘶钻心,描绘出列强侵占下的津门一片惨烈景象。“胡马”,原为北方少数民族的马,此指外国侵略者的军马。鸦片战争后,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清咸丰十年(1860)签订的《北京条约》规定天津为新开放的十一口岸之一,侵略者的铁蹄开始肆无忌惮地践踏津门。词人寄身旅舍,透过帘栊,遥看落日渐渐西沉,侧听侵略者的军马奔突嘶鸣,心中无限凄伤。一个“又”字,突出词人滞留之久,胡马嘶鸣之頻,凸现内心痛处之深。
“占长河影里,低帆风外,何限危楼。”接着三句是说,凭栏眺望,近处楼影倒映在长河之中,远处楼顶隐现于风帆之外。
放眼长河,感慨河影里,风帆外,占满了高楼。“长河”,指海河,由潮白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卫河等五大河汇合天津而成,东流至大沽口注入渤海。“危楼”,高楼,指津门的楼厦。按说,长河倒影,清风远帆,应是赏心悦目的景致,何以竟勾起深长喟叹?原来这远远近近的高楼其实是帝国主义侵占天津的罪证,他们在天津大设租界,广建高楼,营造所谓国中之国。
“远处伤心未及,吹角似高秋。”这二句是说,远处传来吹角声就像秋声,激发无穷伤心之意。
“吹角”,指侵略者的军队吹奏起号角。军号声潦嘈凄厉,刺心裂肺。“似高秋”三字,便是词人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这种“似高秋”的感受,正如欧阳修《秋声赋》所谓:“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寞。”
“一片销沉恨,先到沙鸥。”上片歇拍二句是说,一片深沉的家国之恨,沙鸥首先感知到。
词人以沙鸥自喻。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怀“消沉恨”,正袒露出词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心志。
下片由“旅怀”折入“寄太夷”。
“国破山河须在,愿津门逝水,无恙东流。”过片三句是说,国破山河仍须在,祈愿津门的流水,仍然平安地东流。
过片三句点醒国破的事实,表达词人由衷的心愿。
“更溯江入汉,为我送离忧。”这二句是说,但愿东流到海的逝水,载着词人的离忧,溯长江直入汉水,送达远在武昌的友人。
这两句由国家大事转入私人感情。这离忧,是词人对远方友人处境的忧思,也反映词人对时局的担忧。
“是从来、兴亡多处,莽武昌、双岸乱云浮。”这二句是说,武昌从来是兴亡多的地方,现在武昌正处于风云激荡的非常时期。
这两句点明离忧的所在。咸丰十年(1860)《北京条约》签订以后,与武昌同为武汉三镇之一的汉口成了新开放的通商口岸,时局发生激烈的动乱。词人担心远方友人的安危,一片离忧溢于言表。
“诗人老、拭苍茫泪,回睇神州。”末二句是说,老境无奈,惟拭泪回望神州。
“苍茫”,旷远无边貌。“苍茫泪”,非言泪苍茫,实乃为苍茫河山、苍茫人事而流泪。无语的“拭泪”,无言的“回睇”,此时无声胜有声。词人虽已老,但此时的爱国情志,直与陆游晚年“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在沧州”(《诉衷肠》)的心志相仿佛,所以感人至深。
附录:甘州·庚子五月津门旅怀寄太夷
王允晳
又黄昏、胡马一声嘶,斜阳在帘钩。占长河影里,低帆风外,何限危楼。远处伤心未及,吹角似高秋。一片销沉恨,先到沙鸥。
国破山河须在,愿津门逝水,无恙东流。更溯江入汉,为我送离忧。是从来、兴亡多处,莽武昌、双岸乱云浮。诗人老、拭苍茫泪,回睇神州。
作者简介
王允晳(1867-1929)字又點,号碧栖。福建长乐人。清光绪十一年(1885)举人。授建瓯教谕。曾入奉天将军依克唐阿幕。又受聘为北洋海军衙门僚属。官至婺源知县。毕生悲欢愉戚,跌宕慷慨之志所蕴结,一寄之于诗,意境高远,有不可一世之概。亦工填词,初学南宋王沂孙,嗣复出入于姜夔、张炎,以娟洁密致胜。与王鹏运、朱孝臧等唱酬,颇受推重。有《碧栖诗》。词集名《碧栖词》。
前一篇:《鹧鸪天·钿毂香车彼一时》赏析
后一篇:《江南春·宝马尘香》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