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旧游·登韶州九成台》赏析
(2025-03-07 13:21:10)
标签:
清词汪兆镛忆旧游登韶州九成台 |
忆旧游·登韶州九成台
汪兆镛
隐林稍半角,危榭荒苔,踏碎凉烟。无限苍茫意,恰冷冷虚籁,飞到吟边。晚风暗吹双鬓,秋影不堪怜。念津鼓敲寒,邮灯煮梦,消损华年。
留连,感今古,问法曲南薰,遗响谁传?剩平芜残照,添数丝衰柳,摇落山川。怅触天涯情绪,凄咽答幽蝉。休更计明宵,疏篷冻雨人独眠。
欣赏这首词,需先解释一下词题中的地名。“韶州”,即今广东韶关,唐时名曲江。《尚书·益稷》曰:“箫韶九成。”“九成台”之名源此。此台原名闻韶台,相传舜南巡奏乐于此,故名,原址在今广东韶关市曲江区北城上。
词的上片主要是写景,凡登临之作大多如此。
“隐林稍半角,危榭荒苔,踏碎凉烟。”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踏着烟雾,登上了一角被树林遮住、长满了青苔的、有着高高亭榭的九成台。
“隐林稍半角”,这是远望所见。首句写景由远而近,景象由大而小,正是循着登临的次序。
“无限苍茫意,恰冷冷虚籁,飞到吟边。”接着三句是说,令人感到无限苍茫,正是那水流冲激水中石头的孔窍,那水声就像美妙的音乐。
既写登台远望的感受,这感受以“无限苍茫意”一语带过,便写声音。“泠泠”,流水声。“虚籁”水中石头的孔窍。作者写水声,是在有意无意促使人们联想当年舜在此奏乐的情景。
“晚风暗吹双鬓,秋影不堪怜。”这二句是说,晚来的风暗吹着双鬓,秋天没有什么可爱的。
接着写秋风。秋风萧瑟,因为秋意味着愁,或意味着衰老,故曰“不堪怜”。而以“秋影”代表秋,亦宛而有味。
“念津鼓敲寒,邮灯煮梦,销损华年。”歇拍三句是说,渡口的鼓声敲出了阵阵寒意,客店的灯火使人在迷迷糊糊中入梦,大好年华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歇拍三句谓在羁旅漂泊中等闲度过了大好年华。“津鼓”,渡口的鼓声;“邮灯”,客店的灯火。动词“敲”字、“煮”字下得十分精当,自是千锤百炼之语。
下片主要是抒情。
“留连,感今古,问法曲南薰,遗响谁传?”换头四句是说,流连,感叹今古,问舜所作的《南风》之曲,后世又谁能把遗响流传?
传说舜作五弦琴,所弹唱的《南风》歌有“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之句,见《史记·乐书》裴骃集解。法曲是含有外来音乐成分的西域各族音乐传至中原地区与清商乐结合形成的一种新音乐,唐时又搀杂了道曲而发展至极盛。唐玄宗通音律,酷爱法曲,唐文宗时,改法曲为仙韶乐。此以法曲代指琴曲,用怀古之语,写舜所作的《南风》之曲后世不传。
“剩平芜残照,添数丝衰柳,摇落山川。”这三句是说,如今只剩下平芜残照,加上几根枯干的柳条,在秋风中摇荡。
词人慨叹:舜的功德已经是十分遥远的事了。这是以衰飒之景抒发一种无可奈何的悲苦。
“枨触天涯情绪,凄咽答幽蝉。”这二句是说,更触发游客天涯羁旅之悲的,是秋蝉凄咽的鸣叫声。
“枨触”,即感触。“答幽蝉”即“幽蝉答”,幽蝉的回答是南薰之曲谁传的疑问。秋蝉的叫声似乎就是《南风》之曲的遗响。这自然是一种悲哀的想象。南宋王沂孙《齐天乐》咏秋蝉,就有“漫想薰风,柳丝千万缕”之句,因为南风(即薰风)又是夏天的象征,而秋天的蝉已经距离生命的终点不远了。
“休更计明宵,疏篷冻雨人独眠。”末二句是说,既然如此,明天的夜晚,又将在冻雨之下,独眠于支着破篷的船中,也就不必计较了。
最后一句写的是想象之景,这个想象在词人看来又是如实的、必然的;以此来渲染衰老之年还不得不到处奔波的悲苦,结得深婉而苍凉,余味不尽,极耐咀嚼。
附录:忆旧游·登韶州九成台
汪兆镛
隐林稍半角,危榭荒苔,踏碎凉烟。无限苍茫意,恰泠泠虚籁,飞到吟边。晚风暗吹双鬓,秋影不堪怜。念津鼓敲寒,邮灯煮梦,销损年华。
留连,感今古,问法曲南薰,遗响谁传?剩平芜残照,添数丝衰柳,摇落山川。枨触天涯情绪,凄咽答幽蝉。休更计明宵,疏篷冻雨人独眠。
作者简介
汪兆镛(1861-1939)字伯序,号憬吾。广东番禹(今广州)人,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应礼部试报罢,南归为人幕客。佐赤溪、遂溪、顺德诸县事。两广总督盛春煊招入幕中。以知县分发湖南,不就。入民国,侨寓澳门。其诗得从叔汪瑔指授,不乏作门面语,咏澳门杂诗,善状风土人情。其词致力姜夔、辛弃疾,自抒怀抱,多苍凉之意。有《微尚斋诗》、《微尚斋杂文》。词集名《雨屋深灯词》。
前一篇:《望江南·春不见》赏析
后一篇:《望海潮·自题小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