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京口舟中作》赏析
(2025-02-16 18:18:08)
标签:
清词易顺鼎踏莎行京口舟中作 |
踏莎行·京口舟中作
易顺鼎
铁瓮楼船,银山戍鼓,江南江北愁来路。断霞鱼尾画金焦,残阳鸦背分吴楚。
三十功名,万千词赋,英雄才子俱尘土。佛狸祠下听潮回,垂虹桥上呼秋去。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之作,当作于词人三十岁前后这一段时期。词人乘舟渡江,至历史重镇京口(今江苏镇江),联想起同此地相关的英雄豪杰,感慨无限。
“铁瓮楼船,银山戍鼓,江南江北愁来路。”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我从北岸乘船南下,一路上为羁旅愁思所困扰,行至京口附近的江面,似乎看到当年坚固的铁瓮城,也依稀听到来自银山的戍鼓之声。
起句从京口最具影响的历史事件和英雄切入。“铁瓮”即铁瓮城,三国吴孙权所建,内外皆砌硬砖,坚固如铁,故称。“楼船”本为王濬所建造的巨大战船。《晋书·王濬传》载,为伐吴,“濬乃作大船连舫,方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来往。”这里泛指较大的舰船。“银山”,即蒜山,在今江苏丹徒,当时隶属镇江府。这两句在咏史中折射出现实生活的影子,表现出对近代镇江一带战事不断的关注和忧虑。“江南江北”委婉地写自己从北岸乘船南下。“愁来路”因久客异乡,离愁日深,今日渡江,个人的身世之叹,历史的兴亡之感交织在一起,无法解脱。
“断霞鱼尾画金焦,残阳鸦背分吴楚。”这二句是说,云霞如鱼尾状染红镇江的金山、焦山,夕阳照在鸦背上,似乎在这光与影之间便可以看出吴与楚的分野。
“断霞”句从苏轼《游金山寺》诗“断霞半空鱼尾赤”化出,,“残阳”句从周邦彦《玉楼春》词“雁背夕阳红欲暮”化出。这两句写夕阳中的镇江景色,同时,也暗示出词人从楚境进入吴地的游踪。词人为湖南龙阳(今汉寿)人,今客游吴地,离家渐行渐远,其所以目经过之路为“愁来路”,这也当是原因之一。
下片因京口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而抒感,将对历史的慨叹转化为现实的思索。
“三十功名,万千词赋,英雄才子俱尘土。”下片前三句是说,历史上英雄的功业和才子的辞章虽可垂诸不朽,但他们的成功都是过去的事。
“三十功名”用岳飞《满江红》词中典故,以言武功与勋业,这是“英雄”之事;“万千词赋”指辞章、著述,这是“才子”之事。“俱尘土”不是说功业文章皆无价值,而是说创造这些东西的人皆已久殁。“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片苍茫中能力挽狂澜的当代豪杰又在何处?
“佛狸祠下听潮回,垂虹桥上呼秋去。”末二句是说,佛狸祠下听回潮的声音,垂虹桥上呼唤愁人的秋天快快过去。
结拍由怀古转为伤今。佛狸祠在江北瓜步山,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字佛狸,曾驻兵瓜步,后人建祠以祀之。“垂虹桥”,在今江苏吴江县,北宋时所建,桥东西长千余尺,面临太湖,为三吴名胜。这两句前者即辛弃疾词《永遇乐·永京北固亭怀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之意,后者从姜夔诗《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之七“长桥(垂虹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变化而来,借“潮”、“秋”的象征意义抒发面对波诡云谲的时代风潮而产生的深沉感慨。
附录:踏莎行·京口舟中作
易顺鼎
铁瓮楼船,银山戍鼓,江南江北愁来路。断霞鱼尾画金焦,残阳鸦背分吴楚。
三十功名,万千词赋,英雄才子俱尘土。佛狸祠下听潮回,垂虹桥上呼秋去。
作者简介
易顺鼎(1858~1920)字仲硕,一作中实、中硕,又字实甫,号眉伽,又号哭庵。湖南龙阳(今汉寿)人。清光绪元年(1875)举人。入资为刑部郎中。以同知候补河南。寻补道员。湖广总督张之洞延主两湖书院讲席。简放右江道,历太平思顺道、临安开广道、钦廉道、广肇罗道。入民国,任印铸局参事,署局长。少称神童。工诗,与樊增祥齐名称“樊易”,体格屡变,风流自赏。古体务为恣肆,近体工于裁对。亦工词,捷才敏思一如其诗。有《琴志楼丛书》。词集有《鬘天影词谱》、《楚颂亭词》等。
前一篇:《惜秋华·泪菊愁萸》赏析
后一篇:《蝶恋花·记得珠帘初卷处》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