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秋华·泪菊愁萸》赏析
(2025-02-15 18:41:26)
标签:
清词夏孙桐惜秋华重九 |
惜秋华
夏孙桐
庚子秋携家避地广平,重九日出郭游莲亭。十八年重到,堤柳萧瑟,大有江潭之感,用梦窗重九韵
泪菊愁萸,向尊前、诉出伤高怀抱。红上戍楼,登临怕看残照。目中剩影关河,任付与、尘飞烟扰。萧萧,正西风、信紧还欹茸帽。
城畔翠杨老,尽霜干旷野,秋光偏好。念倦旅、华发变,汉南重到。无边坠叶声凄,甚处吟、庾郎园小。迟了,阵云寒、雁群都少。
词前小序,交代写作背景,揭明作品题旨。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挟光绪帝出逃,经居庸关、宣化、大同、太原,于九月四日至西安。夏孙桐光绪十八年(1892)成进士,授编修,与修国史会典,时在北京。庚子国变,战火四起,孙桐“携家避地广平”。十八年故地重游,九九登高,“堤柳萧瑟”,忧时伤乱情怀,尽在西风残照之中。“广平”,县名,在河北省南部,汉时置,后废,今治为金代所置。“江潭之感”,典出北周庾信《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不胜今昔之感。“用梦窗重九韵”,即用宋吴文英《惜秋华·重九》词原韵。
上片总写秋景。
“泪菊愁萸,向尊前、诉出伤高怀抱。”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菊花含泪,茱萸发愁。在酒杯前,倾诉出伤高怀抱。
起首两句化用杜诗意境,奠定沉郁格局。古人有重阳登高佩茱萸囊、饮菊花酒以消灾避祸的风俗。“菊”和“萸”,秋天之代表物象;“泪”与“愁”,征人之典型情绪。“尊”,酒杯。“万方多难此登临”(杜甫《登楼》),这便是词人的“伤高怀抱”。
“红上戍楼,登临怕看残照。目中剩影关河,任付与、尘飞烟扰。”接着四句是说,斜阳照着戍楼,登临后怕看到残照。目中的关河剩影,都是一片战后劫灰的景象。
这四句写来境界阔大。情思悲壮。一个“怕”字,凝聚着内忧外患之际一代士人的精神痛苦。
“萧萧,正西风、信紧还欹茸帽。”上片歇拍二句是说,满耳萧萧之声,正是西风劲吹斜戴着皮帽。
“萧萧”以叠字拟秋风之声,从听觉入手,与上文所见之视觉描写不同。“欹”,倾斜。“茸帽”,犹言皮帽。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还正冠。”歇拍两句正用“孟嘉落帽”故实。径由杜诗变来,表现自己叹老悲秋之情状,既结上片,又为下片“华发变”张本。
下片细说秋光。
“城畔翠杨老,尽霜干旷野,秋光偏好。”换头三句是说,城畔的杨柳霜重树老,野旷天高,秋高气爽。
换头三句描绘出一幅秋日荒原景象,萧森寂寥之中自有一种飒爽苍劲之气,愈添悲壮。
“念倦旅、华发变,汉南重到。”这二句是说,十八年旧地重到,国难家愁,早生华发。
“汉南重到”,用桓温故事。“汉南”,汉水之南,此谓广平。
“无边坠叶声凄,甚处吟、庾郎园小。”这三句是说,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景象凄凉,无处赋小园。
“无边坠叶声凄”,从杜诗《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脱化而来。“庾郎园小”即庾信《小圆赋》。
“迟了,阵云寒、雁群都少。”末二句是说,这一切都迟了,向天空望去,云寒雁少。
结拍以云寒雁少的自然景观作结,如见词人独立苍茫,望断征鸿的自我形象。
附录:惜秋华
夏孙桐
庚子秋携家避地广平,重九日出郭游莲亭。十八年重到,堤柳萧瑟,大有江潭之感,用梦窗重九韵
泪菊愁萸,向尊前、诉出伤高怀抱。红上戍楼,登临怕看残照。目中剩影关河,任付与、尘飞烟扰。萧萧,正西风、信紧还欹茸帽。
城畔翠杨老,尽霜干旷野,秋光偏好。念倦旅、华发变,汉南重到。无边坠叶声凄,甚处吟、庾郎园小。迟了,阵云寒、雁群都少。
作者简介
夏孙桐(1857~1941)字润枝,一字悔生,晚号润庵。江苏江阴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进士。授编修。署宁波知府,护理宁绍台道。补湖州知府,调杭州。入民国,应聘入清史馆,《清史稿》嘉道咸同四朝列传等一百卷出其手笔。又助徐世昌编撰《晚晴簃诗汇》、《清儒学案》。工诗文。光绪二十一年(1895)郑文焯邀之入词社,始学倚声。与朱孝臧为儿女亲,孝臧从事词,亦有其诱导。其词以清深雅饬见称。有《观所尚斋诗存》、《文存》。词集名《悔庵词》。
前一篇:《风入松·小楼一雨作春寒》赏析
后一篇:《踏莎行·京口舟中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