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是男儿》赏析
(2024-11-25 17:43:59)
标签:
清词王鹏运八声甘州送别 |
八声甘州·送伯愚都护之任乌里雅苏台
王鹏运
是男儿、万里惯长征,临歧漫凄然。只榆关东去,沙虫猿鹤,莽莽烽烟。试问今谁健者?慷慨着先鞭。且袖平戎策,乘传行边。
老去惊心鼙鼓,叹无多忧乐,换了华颠。尽雄虺琐琐,呵壁问苍天。认参差、神京乔木,愿锋车、归及中兴年。休回首,算中宵月,犹照居延。
王鹏运是清末词坛四大家之一。其时国势陵夷,外患日亟,他性情耿介,敢于在词作中抒发其激切的情愫。
伯愚,名志锐,他塔拉氏,满族镶红旗人。中日战起,他上万言战守策,受到光绪帝的重视,但因受其妹瑾妃、珍妃遭慈禧忌恨的牵连,名升实贬,以副都统衔任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扎布哈朗特)参赞大臣,有旨“毋庸来京”。京城因此盛传“一自珍妃失宠来,伯愚乌里雅苏台”之谣。乌里雅苏台自然环境险恶,后来志锐有《探春慢》词记之。
“是男儿、万里惯长征,临歧漫凄然。”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远征之人本是热血男儿,这次送别,却使人徒然感到凄哀。
“只榆关东去,沙虫猿鹤,莽莽烽烟。”接着三句是说,在中日甲午之战,清军失败之时,远去塞外。
“榆关”,山海关,“榆关东去”,指远去塞外。“沙虫猿鹤”,说死于战乱者化为异物。《抱朴子》:“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暗喻清军的战败。“烽烟”,指中日甲午之战。
“试问今谁健者?慷慨着先鞭。”这二句是说,试问今天有英勇刚强之气的人是谁?能够慷慨地占先一着。
“健者”,有英勇刚强之气的人。“着先鞭”,占先一着。《世说新语》记刘琨闻祖逖被用,致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长恐祖生先吾着鞭。”祖逖和刘琨两人均为晋时有恢复中原之志的爱国名将,用这一典故,在叹息有志者被排斥和国事被贻误的同时,具有鼓励之意。
“且袖平戎策,乘传行边。”上片歇拍二句是说,拿好了平定外族侵略的战守策,乘着下等马拉的车向边疆进发。
言伯愚上书之事。作者以《新唐书》王忠嗣曾上“平戎十八策”典,借指伯愚所上的战守策。“平戎”,谓平定外国侵略。“乘传”,古驿站用四匹下等马拉的车。《汉书·高帝纪下》:“横(田横)惧,乘船诣洛阳。”颜师古注:“如淳曰:‘四马高足为置传,四马中足为驰传,四马下足为乘传。’”这里指出征时规格甚低,表示了作者对远行者的同情和愤慨,发出与辛弃疾《鹧鸪天》“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样强烈的感叹。
“老去惊心鼙鼓,叹无多忧乐,换了华颠。”下片换头三句是说,老来担心军中鼙鼓响起,可叹乐事没有多少,早生白发。
下片换头是自我写照。“忧乐”,偏义在乐,“无多忧乐”也就是说乐事没有多少。“鼙鼓”,军中乐器,借指战事,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华颠”白头,写作者虽在中年,却因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早生白发。
“尽雄虺琐琐,呵壁问苍天。”这二句是说,尽是委琐的奸人,远行者和送行者都像屈原那样,带着满腔悲愤,向老天发出呼问。
这两句表达对奸险小人把持朝政的愤慨。“雄虺”,毒蛇,这里指奸人,《楚辞·天问》:“雄虺九首,倏忽焉在?”“琐琐”,委琐貌。志锐的被贬,使词人产生种种联想,感到了颓波难振。“呵壁问苍天”,用屈原典故。王逸《楚辞章句·天问》解题载:屈原被放,见楚有先生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因书其壁,呵而问之”。
“认参差、神京乔木,愿锋车、归及中兴年。”这二句是说,志锐你眷怀帝阙之心,希望你能够为国立功后,回归朝中,共庆大清的中兴。
这两句,回到送行,笔势振起,用心良苦。“参差”,高低。“神京”,京城,张孝祥《六州歌头》:“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乔木”,《孟子·梁惠王下》:“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锋车”,战车。
“休回首,算中宵月,犹照居延。”结拍是说,向前看吧,料想这里明朗的夜半月色,一定同样会照到遥远边疆的。
“居延”,古边塞名,古城在今甘肃额济纳旗西北,此借指乌里雅苏台。此处化用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意,我们也可由此体会杜甫《江汉》“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和苏轼《次韵江晦叔》“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那样孤忠仍存,壮心犹在的情思。
附录:八声甘州·送伯愚都护之任乌里雅苏台
王鹏运
是男儿、万里惯长征,临歧漫凄然。只榆关东去,沙虫猿鹤,莽莽烽烟。试问今谁健者?慷慨着先鞭。且袖平戎策,乘传行边。
老去惊心鼙鼓,叹无多忧乐,换了华颠。尽雄虺琐琐,呵壁问苍天。认参差、神京乔木,愿锋车、归及中兴年。休回首,算中宵月,
犹照居延。
前一篇:《满江红·朱仙镇谒鄂王祠》赏析
后一篇:《沁园春·词汝来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