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饯春》赏析
(2024-11-18 18:10:55)
标签:
清词王鹏运点绛唇饯春 |
点绛唇·饯春
王鹏运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宋欧阳修说过:“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六一诗话》)凡文艺作品,均贵创新,尤贵于寻常处出新意。然而创新也实非易事,如本词写的“榆钱”,欧阳修道过,历代词人都道过,且也颇多佳句,而特别能使人感到新意盎然的,却是在八百多年以后,到王鹏运笔下,才出现在这首称得上使人耳目全新的作品。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拋尽了所有的榆钱,依然难买春光停驻。
“榆”,落叶乔木,其荚似钱,多且成串,故人或称为榆钱,种植地区甚广。榆钱落去的时节,又恰值残春,词人由此想到用榆钱买驻春光,真是独具匠心。抛尽榆钱,花钱不可谓不多矣,但“依然难买春光驻”,其构思的巧妙,实在不可多得。
“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三、四句是说,为春饯别默默无语,对着春天的归路肝肠寸断。
写既然客观上已不可能买回春光,就只得为春饯别这种无可奈何的思绪。“无语”是前人常用以表示胸中凄苦情节的词语,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有“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句,今人周汝昌评曰:着此二字,方觉十倍深沉,百感交集。这句话移用到此处,也同样是适宜的。
上片写饯季节的青春,下片着力写饯人的青春,层次脉络分明,又前后浑成一体。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下片前二句是说,春天去了明天能来,人去了还能来吗?
“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末三句是说,长亭孤立于晚霭之中,无数的乱山在晚霭中显得十分阴沉,只有杜鹃的啼声极其凄苦。
长亭送别,为时已暮,又折回了“饯”字。这里既点出已经到了终须诀别的时候,不能再作挽留,也为后面的写乱山做出铺垫。“乱山”写的是视觉,表达的是词人心中的纷乱之绪,增添了几层阴暗景象,使人更觉惆怅。最后,词人又从杜鹃啼声中吐露了凄苦和寻求洒脱的双重心情。杜鹃即子规,其啼声似乎叫“不如归去”。诚然,杜鹃啼声极苦,然而自然规律终不可违,词人是否也意图写出从中得到的一些领悟,使自己的愁思得到某种解脱呢?
这首词寓意深邃,构思也非同寻常,而语言却平淡浅显,清丽自然,如信手拈来,深见功力。
附录:点绛唇·饯春
王鹏运
抛尽榆钱,依然难买春光驻。饯春无语,肠断春归路。
春去能来,人去能来否?长亭暮,乱山无数,只有鹃声苦。
作者简介
王鹏运(1848~1904)字幼遐,一作幼霞,号半塘,又号鹜翁。广西临桂(今桂林人),原籍浙江山阴(今绍兴)。清同治九年(1870)举人。选授内阁中书。历官侍读、监察御史、礼科给事中。在谏垣敢直言议朝政、劾权贵。光绪二十八年(1902)告归。寓居扬州,主仪董学堂讲席。过苏州,病卒。一生精力萃于词学,探本源,穷蕴奥,转移风会,领袖时流。其词冶众制于一炉,运悲壮于沉郁,为“清季四家”之首,又与况周颐被尊为“临桂词派”。辑刊《四印斋所刻词》、《宋元三十一家词》。词集有《袖墨词》等九种,晚删定为《半塘定稿》、《剩稿》。
注释
1、点绛唇:词牌名。
取名于南朝梁代江淹诗“明珠点绛唇”。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等。双调四十一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2、饯春:设酒席为春天送行。花钱不可谓不多矣!但“依然难买春光驻”,其构思的巧妙,实在不可多得。
3、驻:停住
4、榆钱:榆树的果实,形状像小钱,即榆荚。
5、长亭:古时道旁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用以暂歇与饯别。
6、鹃声:杜鹃的啼叫声。
前一篇:《霓裳中序第一·孤蟾下倦驿》赏析
后一篇:《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