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怨·天津》赏析
(2024-11-16 13:42:22)
标签:
清词张祖同长亭怨天津 |
长亭怨·天津
张祖同
已春过、大沽烟水,杨柳青青,落花风里。隐隐潮来,小帆如叶树如荠。酒帘三五,嗟逆旅,无情思。结客少年场,漫击筑、浩歌燕市。
遥指。慨津门旧日,一片连营烽燧。京城未远,又愁见、浮云征骑。道至今、玉垒防秋,厌重说、鏖兵时事。只海色千重,都向层楼飘起。
张祖同的词,李佳《左庵词话》评为“希踪白石(姜夔),抗手玉田(张炎)”,他自己则说:“余爱诵美成(周邦彦)词,数年来步和原韵,四声悉协,得若干首,汇为一卷。”(《步清真集》识语)其实,他的词也有伤时之作,感慨遥深,一气浑成,不以刻琢研炼为能事,这首《长亭怨》就可以举出来作为代表。词为客游天津时感当地时事而作。天津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曾发生过两次重大战争。咸丰三年(1853)九月,太平天国北伐军陷静海县城(今属天津)及独流镇、杨柳青镇,此后数月与清军在静海一带多次激战,威胁到京畿,令清廷十分惊恐。咸丰十年(1860)六月,英法联军在天津北塘镇登陆,七月占领天津,八月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是为第二次鸦片战争。词中所感,皆与此有关。
“已春过、大沽烟水,杨柳青青,落花风里。”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春天已过,大沽湾头波涛浩渺,城内树木葱茏,空中风色骀荡。
起首三句,交代时间、地点。“大沽”,地名,在天津市东部的海河口南岸,与塘沽隔河相对,清代建有大沽炮台,咸丰八年四月、咸丰九年五月、咸丰十年七月英法联军曾三次侵入该地,遭到炮台守军的英勇抗击,史称“大沽之战”。此处“已春过”云云,描写的是实景,抒发的是惜春之情,但联系其地史事,则未尝不能品出蒿目时艰之意。
“隐隐潮来,小帆如叶树如荠。”接着二句是说,不知不觉间海潮涨起,俯眺水天相连处,眼底白帆小如嫩叶,仰瞻岩崖层叠势,目中碧树细若野荠。
“帆如叶”,常语,“树如荠”,前人也早已用过,如清初吴伟业《送何省斋》诗有“楚天树如荠”,但合二为一,则海陆远景俱出,气象极为苍浑,自是妙笔。
“酒帘三五,嗟逆旅,无情思。”这三句是说,酒家没有几处,叹息客居,没有情思。
这三个短句,写自己的感慨。“三五”,约举的数目,表示不多,酒帘疏疏落落没有几处,是冷落萧条的迹象;“逆旅”,客舍,旅居,宋叶适《剡溪舟中》诗尝有“自伤憔悴少筋骨,半生逆旅长太息”之句,此词之“嗟”与叶诗之“太息”当无不同;“情思”,情绪、心情,芳春已去,客居无聊,忍此孤寂,岂能复有雅兴,“无情思”三字,语直恨深,决非率意之笔。
“结客少年场,漫击筑、浩歌燕市。”上片歇拍三句是说,在年轻人聚会的场所结交豪侠之士,弹奏音乐,放歌于市中。
作者羁旅津门,怅飘零不遇,自觉“儒冠多误身”(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歇拍三句便用两个典故抒发自己对任侠尚气英杰的企慕之情。“结合少年场”,本为乐府杂曲歌名,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引《乐府解题》云:“言轻生重义,慷慨以立功名也。”今存《结客少年场行》歌词以南朝宋鲍照之作最早,此处只取其字面意义。“结客”,指结交豪侠之士,“少年场”,年轻人聚会的场所。“击筑”、“浩歌”,用荆轲、高渐离事,按《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筑”一种古击弦乐器,今失传。“浩歌”,放歌。
“遥指。慨津门旧日,一片联营烽燧。”换头三句是说,指着远处。慨叹旧日天津门户,曾经一片烽火连营。
换头以一个押韵短句“遥指”引出下片。接着两句,对当年内忧外患引起的战争发出深沉的叹息。“津门”,天津的别称,明永乐二年(1404)筑天津城,因地处畿辅门户,故名“津门”。“烽燧”,烽火,“连营烽燧”,显出展示规模之大。因为这是往事,故用“遥指”旧战场带出回忆。
“京城未远,又愁见、浮云征骑。”这二句是说,离京城不远的地方,又悲伤地看到骑兵出征如层云涌动一般气势非凡。
这两句,便又流露出伤时之意。提到“京城”,不仅是因为津京地理位置很近,更是因为它体现出古代士人身在江湖心在魏阙的传统情结。“征骑”,出征的骑士,也可指战马。军容虽盛,作者仍曰“愁见”,当是厌恶战争,渴望安宁使然,其情愫与写下“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洗兵马》)的杜甫无异。
“道至今、玉垒防秋,厌重说、鏖兵时事。”这二句是说,愿道御外侮的“防秋”之略,但“厌重说”往昔荼毒生灵的血战。
“玉垒”,玉垒山,在四川理县东南,此用唐杜甫“玉垒浮云变古今”句意。“防秋”,本指秋高马肥之时戍边军队加强守备以防西北游牧民族南下袭扰,此指防范帝国主义的侵略。“鏖兵”,激战,苦战;“鏖兵时事”,指当年清军与太平军和英法联军的殊死搏杀。这两句既见出他的爱国之心,也见出他的忧民之怀,确实令人敬重。
“海色千重,都向层楼飘起。”末二句是说,海面呈现各种变幻不定的景观,都向所登的楼旁飘起来。
结拍两句,作者又回到景物描写,但与开头垂柳堆烟、煦风摧花的凄迷景色相比,所留给读者的印象无疑要沉重得多。“海色”的变幻不定,也犹如清王朝命运的难以预料,这让作者心头充满了怅惘之感。而末句的“层楼”也与杜甫《登楼》一诗有关,将首联“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中的“花”字改成“涛”字,就能尽释其用意;并且“层楼”一词也对上片前五句的写景作出了补充交代:凡此皆登楼所见。词以这样苍凉沉郁的语句结束,完全压得住全篇。
附录:长亭怨·天津
张祖同
已春过、大沽烟水,杨柳青青,落花风里。隐隐潮来,小帆如叶树如荠。酒帘三五,嗟逆旅,无情思。结客少年场,漫击筑、浩歌燕市。
遥指。慨津门旧日,一片连营烽燧。京城未远,又愁见、浮云征骑。道至今、玉垒防秋,厌重说、鏖兵时事。只海色千重,都向层楼飘起。
作者简介
张祖同,字雨珊,号词缘。湖南长沙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专精倚声,论者谓其希踪姜夔,抗手张炎,律吕谨严,音节入古,自称则爱诵周邦彦词,求下字用意皆有法度,托兴微缈,耐人咏思。为“湘中六家”之一。亦有书局,故不肯刊己作,词稿丛残,多不可辨,晚始付剞劂。余事为诗,与弟冶秋齐名,并为时所重。其诗以杜甫为归,兼涉韩愈、苏轼之胜,所传不多。有《湘雨楼诗钞》。词集名《湘雨楼词》。
前一篇:《喝火令·衰草连荒垒》赏析
后一篇:《霓裳中序第一·孤蟾下倦驿》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