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四犯·汉柏唐槐》赏析
(2024-11-11 18:38:56)
标签:
清词王闿运玲珑四犯古黄杨 |
玲珑四犯
王闿运
《八仙图》,晚唐时蜀人张素卿所画。孟昶得之,令欧阳炯为赞。即李耳、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长寿、葛永璝也。长安城东有八仙庵,西巡诏改八仙宫。有黄杨二株,交荫数亩,盖宋时古树。樊承宣请余为诗,以六朝体不咏唐事,归作此词。
汉柏唐槐,只陌上荒尘,长掩斜照。却访青门,双树绿阴寒罩。墙外碧玉交枝,浑不似、闰年生小。想向来、阅过沧桑,相伴岁寒三老。
曾经御辇鸣鸾到。问游仙、梦痕谁扫?吹香密叶藤花外,古寺临官道。看尽灞上柳条。兵火后、依然春好。比六榕蛮地,空杳霭、云昏晓。
这首词是王闿运因樊增祥索诗而作。词序中之“樊承宣”即樊增祥,时任陕西按察使,依唐宋间官制,近乎承宣使。王氏诗尚汉魏六朝,因为六朝诗不能咏唐代事,所以喜学六朝体的诗人也就觉得不宜用他擅长的五言诗来应樊氏所请,便改用了后起的词体。按王氏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一月至西安(古长安),十七日与樊增祥等作别,樊氏“送至八仙庵,······东院看黄杨树。右树大可荫亩,高可七矢,枝干盘曲,奇观也。左树小减,亦天下所希。晡,樊仍前送至霸桥”(《湘绮楼日记》)。次年二月廿二日,他又“录《(太平)广记》,得五代时八仙,以证西安八仙非(韩)湘子等辈也,盖宋初改兴庆池为之”(同上)。以词中小序与上引日记参看,可以判断这一阕《玲珑四犯》当作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春,是年王闿运已是七十四岁的老翁,可谓阅尽沧桑。
“汉柏唐槐,只陌上荒尘,长掩斜照。”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汉朝的柏树,唐朝的槐树,荒凉的道路上尘土飘扬,阳光斜照。
西安的八仙庵有两株大黄杨树,是宋朝时的古树,作者这首词即以之为吟咏对象,抒发其俯仰古今、感慨兴亡的情愫。词由“汉柏唐槐”起兴,饶有深意。西安是汉唐古都,道旁古木甚多,故有此言,这也是为下文引出双黄杨预作铺垫。汉武帝、唐太宗之世国运昌盛,但后来却走向衰落,光绪末年,清朝的统治已经风雨飘摇,日薄西山,对此作者又岂能无感。以下两句,“荒尘”、“斜照”颇具苍凉萧瑟之意,将历史的追怀所带出的怅惘之情物化成具体的景物,正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荒尘”典出《宋书·礼志》:“《诗》、《书》荒尘,颂声寂漠,瞻仰俯省,能弗叹慨。”此处加以实化,又有陶渊明“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杂诗十二首》之一)的嗟叹。“斜照”,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更是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意象,它早就是悲凉意绪的象征,用在这里,马上予人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以下至歇拍,纪此番游历,正式进入咏古黄杨的主题。
“却访青门,双树绿荫寒罩。”接着二句是说,我们寻访青门,看到两株古黄杨绿荫冷冷地笼罩。
“青门”,汉长安城东门,本名霸城门,以其色青,故俗呼其名,此指西安东门。而青门外又是秦东陵侯召平在秦亡后种瓜的地方,因此“青门”一词本身也有沧桑之感。“双树绿荫寒罩”是写实,但“寒罩”两字下在这里,则使原本经历千载仍生机勃勃的老树在作者凭吊往古的审视下变为斑驳冷峻的历史见证者。“寒”与上文的“荒”正是一脉相承。
“墙外碧玉交枝,浑不似、闰年生小。”这二句是说,墙外枝干盘曲,完全不像因为闰年停止生长。
“碧玉交枝”,也就是其日记中所说的“枝干盘曲”,“碧玉”两字,又洗脱了“绿阴寒罩”所带来的冷色调,也表明全词的基调并不是悲哀的。“浑不似、闰年生小”,是说那两株古树枝叶郁郁葱葱,足证他们仍有旺盛的生命力。传说闰年树木没有年轮停止生长,故作者有此言。以否定句来表示肯定意义,更有叹赏之意。
“想向来、阅过沧桑,相伴岁寒三老。”上片歇拍二句是说,料想这两株大黄杨树伴着松、竹、梅岁寒三友阅尽过人间沧桑。
歇拍两句,点出了借咏古树作社会历史思考的词旨。“沧桑”云云,虽直抒胸臆,而情致缅邈,自足动人。那是因为作者已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思潮,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内忧外患均所熟知,明写黄杨,暗中又何尝不是自抒怀抱。
下片换头忆帝西巡、诏改八仙庵为八仙宫之事。
“曾经御辇鸣鸾到。问游仙、梦痕谁扫?”换头二句是说,曾经皇帝巡游到此,如今盛世如梦,梦痕依稀又有谁人能将其扫尽?
“曾经”一句纯用赋笔。“问游仙、梦痕谁扫”,问得迷离惝恍,感慨万端。所谓“游仙梦”,是游心仙境,脱离尘俗的美梦,此则喻指清朝当年的全盛期,也就是“御辇鸣鸾到”的那个时代。言下之意,是不能忘情于前代往事。
“吹香密叶藤花外,古寺临官道。”这二句是说,高大的古黄杨上野藤缭绕绽放新花,香气扑鼻;八仙庵就在官道的旁边。
这两句点出八仙庵的位置。“吹香”云云,与上文“碧玉”的形容用意略同。
“看尽灞上柳条,兵火后、依然春好。”这二句是说,看那些灞水边的柳树,经过兵火后,依然在春天欣欣向荣。
以上显然营造的是“人事成古今,野花自开落”和“柳绿只因春,岂关兴亡意”的意境。凸现花木对人事的隔膜,表现其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变化的欣欣向荣之态,正反衬出作者孤怀渺渺的苍凉心绪。特别是灞上之柳,见证了历代折柳送别的无数往事,似乎早就应该培养出与人相通的感情来,但它们却依然长得那么无忧无虑。不免更令人怃然。但不管怎样,“依然春好”总是令人感到宽慰的。
“比六榕蛮地,空杳霭、云昏晓。”末二句是说,比起六榕蛮地朝暮云皆忽隐忽现的情景,自然多少给人一些希望。
“六榕”,揆其词义应是地名,大约在今湘西黔东一带。东汉马援征五溪,士卒多为瘴气所伤,“六榕”当为此类地方,故曰朝暮云皆“杳霭”(烟岚隐现貌)。
词借古树之历经沧桑写作者的兴亡之感,苍凉中见出其情怀之沉郁。
附录:玲珑四犯
王闿运
《八仙图》,晚唐时蜀人张素卿画。孟昶得之,令欧阳炯为赞。即李耳、容成、董仲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长寿、葛永璝也。长安城东有八仙庵,西巡诏改八仙宫。有黄杨二株,交荫数亩,盖宋时古树。樊承宣请余为诗,以六朝体不咏唐事,归作此词
汉柏唐槐,只陌上荒尘,长掩斜照。却访青门,双树绿阴寒罩。墙外碧玉交枝,浑不似、闰年生小。想向来、阅过沧桑,相伴岁寒三老。
曾经御辇鸣鸾到。问游仙梦痕谁扫?吹香密叶藤花外,古寺临官道。看尽灞上柳条,兵火后、依然春好。比六榕蛮地,空杳霭、云昏晓。
作者简介
王闿运(1833~1916)字壬甫,一字壬秋,号湘绮,初名开运。湖南湘潭人。清咸丰七年(1857)举人。肃顺欲延之,不就。佐曾国藩戎幕,不称意,退归讲学。主尊经、船山、两湖书院讲席。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赐检讨,加侍读。入民国,受聘为国史馆馆长。治《春秋公羊传》,又精子学史学。其诗与邓辅纶并称“王邓”,为湖湘派领袖,宗汉魏六朝,刻意之作,辞采藻丽,用意精严,独步一时。亦工文,散文探贾谊、董仲舒,骈文揖颜延之、庾信。词希踪北宋、鄙薄浙派,饶有天趣。有《湘绮楼全书》。词集名《湘绮楼词》。
前一篇:《渡江云·大江流日夜》赏析
后一篇:《喝火令·衰草连荒垒》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