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登咸阳原》赏析
(2024-11-01 17:57:12)
标签:
清词翁同龢台城路登咸阳原 |
台城路·登咸阳原
翁同龢
冷云颓日咸阳道,莽然更无秋草。白阁如螺,樊川似带,阅尽兴亡多少。倚风凭吊,有词客同来,冷冷闲啸。我自工愁,绿笺悔写旧时稿。
天涯一樽醉倒,渭城春已怨,何况秋杪。官柳依然,碧柯何在,可许凤凰栖老?宦游倦了,吹绿鬓婆娑,年来渐缟。羞对秦川,北流波浩渺。
这首词作于咸丰八年(1858),是年秋闱,翁同龢被任为陕西乡试副考官。试毕,旋奉命任陕西学政,视学各县。因车马劳顿,阅卷辛苦,加以足疾频发,更为思归京师。他在身心交瘁的境况下,勉强赴命,西行途中,目睹咸阳古迹,不禁感慨难已,写下这首《台城路》。
上片写词人行进在古道上,触目所及的是西北莽原的萧条景象。
“冷云颓日咸阳道,莽然更无秋草。”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在咸阳古道上寒云凝滞,残阳黯淡,草木皆衰颓。
冬天降临咸阳原,自然使从小生长在江南水乡的词人倍感凄凉。首两句即以“冷”为底色着笔,定下了全词孤寂萧瑟的感情基调,“咸阳道”既是实写,又是化用李白《忆秦娥》词“咸阳古道音尘绝”的意境,并非泛泛之笔。
“白阁如螺,樊川似带,阅尽兴亡多少。”接着三句是说,那如螺的是白阁峰,似带的是樊川之水,这些咸阳的陈迹阅尽了人间的兴亡。
白阁峰是被称为鄠县圭峰三峰之一,而白阁之得名就因其“阴森”、“积雪弗融”(见钱谦益注杜甫《渼陂西南台》);“樊川”,长安正南秦岭之水,唐杜牧曾留下过“依依故园樊川恨”(《柳》)的诗句。此人选取咸阳原所见的这两处远景,作为摹写对象,平淡中已寓有深意,即此山此水正是严酷历史的见证。山如螺比喻最出名的是“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水如带的比喻最出名的是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但此处“白阁如螺,樊川似带”则给人以沉重之感。下接一句“阅尽兴亡多少”,词由浩茫的空间转向悠长的时间,秦汉晋唐,历代帝王都成过眼烟云,咸阳陈迹似乎在向词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倚风凭吊,有词客同来,冷吟闲啸。”这三句是说,沿途的陵墓祠庙,曾引来多少骚人墨客前来凭吊,冷吟闲啸,不一而足。
据翁同龢在《日记》中所述,他见到过王士禛、毕沅、林则徐等人的题咏。作为后来人,词人通过亲临咸阳原,真切地体会到一种历史的沉重感,相对于上述词客,翁深感此时此地的自己,尚远不足于与之相匹,王士禛以户部侍郎祭告华山,毕沅以陕西巡抚久驻西安,林则徐遣戍伊犁途经陕西时,早已出任过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三人无论功业、学识、艺文均有建树,只可惜登临过这方山水的先贤们已先翁氏而去。
“我自工愁,绿笺悔写旧时稿。”上片歇拍二句是说,我不由得愁从中来,顿时生出后悔写那写旧时的稿件的心绪。
词人的愁与悔受外界特定景物的触发,包含着深沉的家国兴亡之叹。
“天涯一樽醉倒,渭城春已怨,何况秋杪。”换头三句是说,身处“天涯”的词人唯有以酒浇愁,渭城的春天尚且有怨言,何况现在是秋末。
渭城本是个送别诗中的伤心地,王维“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曾为浪迹天涯的文人倾吐出内心的哀怨,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春季尚且如此,更不用说秋冬之时给词人带来的心灵悸动了。
“官柳依然,碧柯何在,可许凤凰栖老?”这三句是说,咸阳原大道上的柳树还是老样子,而我却不以此为久留之地。
词人借助《秋兴八首》其八“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句,词用疑问句式,表达了对梧无凤栖、贤士远君的深深忧虑。
“宦游倦了,吹绿鬓婆娑,年来渐缟。”这三句是说,自顾宦游在外,身心已觉疲惫,满头乌发,近来渐染霜色。
真是“绿鬓愁中改”(吴均《和萧洗马子显古意》)。但王命在身,唯有继续行进在视学道上。
“羞对秦川,北流波浩渺。”末二句是说,不得不羞对秦川,眼看着滚滚渭河北流而去。
“秦川”,指今秦岭以北关中平原。渭河水流“波浩渺”,暗寓时光逝去,心力空耗,嗟老伤怀之情,溢于言表。
附录:台城路·登咸阳原
翁同龢
冷云颓日咸阳道,莽然更无秋草。白阁如螺,樊川似带,阅尽兴亡多少。倚风凭吊,有词客同来,冷吟闲啸。我自工愁,绿笺悔写旧时稿。
天涯一樽醉倒,渭城春已怨,何况秋杪。官柳依然,碧柯何在,可许凤凰栖老?宦游倦了,吹绿鬓婆娑,年来渐缟。羞对秦川,北流波浩渺。
作者简介
翁同龢(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又号瓶庐、松禅。江苏常熟人。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授修撰,历官中允、内阁学士、刑部与户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与工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户部尚书领协办大学士。以赞成变法革职回籍。宣统间追谥文恭。工诗,初非刻意,而清隽无俗韵,尤长于七绝,多托兴萧寥之作。亦工词,风格与其诗相类。有《瓶庐诗钞》、《文钞》。词集名《瓶庐词钞》。今人辑有《翁同龢诗词集》。
前一篇:《满江红·燕中感事》赏析
后一篇:《蝶恋花·楼外啼莺依碧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