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阳台·新曙湖山》赏析

(2024-08-23 13:48:23)
标签:

清词

陈澧

高阳台

独游丰湖

高阳台
陈澧
元日独游丰湖,湖边有张氏园林,叩门若无人者,遂过黄塘寺,啜茗而返。忆去年此日,游南昌螺墩,不知明年此日,又在何处也
新曙湖山,酽寒城郭,钓船犹阁圆沙。短策行吟,何曾负了韶华?虚亭四面春光入,爱遥峰、绿到檐牙。欠些些,几缕垂杨,几点桃花。
去年今日螺墩醉,记石苔留墨,窗竹摇纱。底事年年,清游多在天涯?平生最识闲中味,觅山僧、同说烟霞。却输他,斜日关门,近水人家。
这首词作于同治初年(约1862年前后),时作者已五十余岁,依然做着河源县教谕的小官。这年春节,作者孑然一身,独游惠州西湖(亦称丰湖),归来写下了这首充满身世之慨的词作。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色。
“新曙湖山,酽寒城郭,钓船犹阁圆沙。”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湖山尚笼罩在一片曙光之中,城中乍暖还寒,渔船犹停在沙滩。
开篇三句描绘了一幅山水全景,并从三个角度写出了“早”。写出游时间之早;写时令之早;写人事之早。这三句既实写了景,又融进了情,使下句“何曾负了韶华”有了着落。
“短策行吟,何曾负了韶华?”接着二句是说,清晨挥鞭行吟,才称得上真正的不负韶华。
接着“虚亭四面”五句,写西湖景色。
“虚亭四面春光入,爱遥峰、绿到檐牙。欠些些,几缕垂杨,几点桃花。”这五句是说,独坐虚亭之中,四面春光扑来,远处染绿的山峰,将它的苍翠之色直送到虚亭的檐牙之上。湖边山间还见不到丝丝垂杨,点点桃花。
前两句实写所见。“虚亭”,四面无墙的亭子。“檐牙”,檐际翘出如牙的部分。这迷人的早春美景,怎能不叫人由衷喜欢呢。一个“爱”字,质实地点出此时此刻作者的心境。“欠些些”,既表现了时令尚早,又与上句的“爱”相映照,透露了作者的些微遗憾。从这一实一虚、一正一反的描写中,从新春清晨作者独游西湖的行迹中,从作者对垂杨、桃花的希冀中,我们细加咀嚼,可以体味到弥漫在作者心中的孤寂和苦涩。
词的下片转而抒写感慨。人过中年,在独处的情景中,常常会回忆起那些同一时段却发生在不同年份的难忘的往事。作者由今春的独游西湖,面对如此景色和自身处境,自然地回想起去年同日独游南昌螺墩的情形。
“去年今日螺墩醉,记石苔留墨,窗竹摇纱。”换头三句是说,记得去年今日在罗顿喝醉了,醉中题诗在石苔之上,窗边竹子摇晃。
换头三句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在南昌螺墩举杯独酌,醉中题诗的情景,可以想见其时处境的孤寂和落寞,而以“窗竹摇纱”的环境相烘染,更衬托了这种凄楚寂寞的浓重。
“底事年年,清游多在天涯?”这二句是说,为什么年年岁岁,自己却总是在天涯漂泊?
“清游”,清雅游赏,原本是赏心乐事,却成为天涯沦落的无奈,包含了多少心酸,多少苦涩!
“平生最识闲中味,觅山僧、同说烟霞。”这二句是说,平生最体会到闲置中的滋味,找到山僧,一同谈论山中烟霞。
作者已年过五旬,但科场失意,从二十余岁中了举人以后,三十年来,屡应会试,屡屡落第,抱负未能伸展,常年被闲置,因此,对别人来说是体味不深的“闲中味”,在作者心中,就成了“最识”的滋味。这个“最识”又饱含了多少的苦涩!“觅山僧、同说烟霞”,恐怕也正是这种“闲中味”吧。
“却输他,斜日关门,近水人家。”末三句是说,却比不上它,太阳斜照,这近水的人家,大门紧闭。
结尾处,笔力猛转。这里的“近水人家”是谁家呢?联系词序所记,当指“湖边有张氏园林,叩门若无人者”。新正之日,“斜日关门”,是无人在家吗?一个“若”字,透出了消息,怕是阖家正在家中欢度这一年一度的新岁佳节吧!“输他”,比不上的意思。与上句“觅山僧、同说烟霞”相比较,作者真正的向往,不言自明。作者毕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烟霞客”,当着别人在全家团圆共度佳节之际,自己却孤身一人,漂泊异乡,这种孤寂处境,这种苦涩滋味,这种欲求而不可得的悲哀,就全蕴含在“却输他”的比况之中。
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景语皆情语,在所表现的淡泊清幽的景色中郁积了浓郁的感情。

附录:高阳台
陈澧
元日独游丰湖,湖边有张氏园林,叩门若无人者,遂过黄塘寺,啜茗而返。忆去年此日,游南昌螺墩,不知明年此日,又在何处也
新曙湖山, 酽寒城郭,钓船犹阁圆沙。短策行吟,何曾负了昭华?虚亭四面春光入,爱遥峰、绿到檐牙。欠些些,几缕垂杨,几点桃花。
去年今日螺墩醉,记石苔留墨,窗竹摇纱。底事年年,清游多在天涯?平生最识闲中味,觅山僧、同说烟霞。却输他,斜日关门,近水人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