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字令·江流千里》赏析
(2024-08-22 13:59:49)
标签:
清词陈澧百字令夏日过七里泷 |
百字令
陈澧
夏日过七里泷,飞雨忽来,凉沁肌骨。推篷看山,新黛如沐。岚影入水,扁舟如行绿颇黎中。临流洗笔,赋成此阕,倘与樊谢老仙倚笛歌之,当令众山皆响也。
江流千里,是山痕寸寸,染成浓碧。两岸画眉声不断,催送蒲帆风急。叠石皴烟,明波蘸树,小李将军笔。飞来山雨,满船凉翠吹入。
便欲舣棹芦花,渔翁借我,一领闲蓑笠。不为鲈香兼酒美,只爱岚光呼吸。野水投竿,高台啸月,何代无狂客?晚来新霁,一星云外又湿。
七里泷,是富春江的一段,在浙江建德城东北七十二里处,起自建德梅城镇双塔凌云,至于桐庐严子陵钓鱼台,江水清澈,两岸青山连绵,风光绝胜。清雍乾间著名词人厉鹗(即此词小序中之“樊谢老仙”)曾作《百字令·月夜过七里泷》词,清空醇雅,使人生发风露非人世之感。陈澧这首《百字令》,是他夏日过七里泷所作,抒写七里泷雨中舟行所见和感受,与厉词意境相异,艺术上各有千秋。
词的上片写江上所见旖旎风光。
“江流千里,是山痕寸寸,染成浓碧。”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富春江千里江流,全让两岸青山染成了浓浓的碧绿色。
富春江两岸青山,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开篇即抓紧住这一特色,以夸张之笔,描绘一派清光,纸上皆绿。
“两岸画眉声不断,催送蒲帆风急。”接着二句是说,两岸画眉悦耳的啼鸣声不断,催送以蒲草编织的船帆扬帆疾驶。
接着两句,接写舟行。“画眉”,鸟名,以眼圈有白纹一线如眉,故名,此鸟体态轻盈,色泽美丽,叫声悦耳,富春江上特别多;“蒲帆”,以蒲草编织成的船帆,七里扬帆,为七里泷著名景观。这两句构思脱胎于李白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但两者意趣迥异。李诗意在表现江流之急、行舟之速,以猿声相衬,烘托的是两岸荒山野岭的野趣,而陈澧这两句。却将七里泷“七里扬帆”的景观与画眉呖呖的啼鸣声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烘染的是秀丽的富春江山水,而作者身在舟中轻快的心情也跃然纸上。随着轻舟的前行,作者轻舒笔墨,勾画出两岸的胜景。
“叠石皴烟,明波蘸树,小李将军笔。”这三句是说,两岸重重叠叠的山石树影,江上笼罩的云雾,简直就是小李将军蘸着江上的明波皴染而成的精美画卷。
“小李将军”是唐代画家李昭道,邓椿《画继》:“李思训画着山水,用金碧辉煌,为一家法。其子昭道变父之势,妙又过之,故时号曰大李将军、小李将军。”从来人们爱以画喻景,形容景色之美。作者在这里更进一层,以中国画的多种技法入词,用以表现七里泷两岸多姿多彩、各具风貌的胜景。
“飞来山雨,满船梁翠吹入。”上片歇拍二句是说,江上遇雨,满船皆绿,夏日遇雨,凉爽沁人。
就在此时,这突如其来的夏日山雨,让作者的神来之笔,勾画得如诗如画。“凉翠”二字,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感受,还给人以触觉上的感受,确是将夏日江上的一场山雨写活了。
下片转写舟行的感受。
“便欲舣棹芦花,渔翁借我,一领闲蓑笠。”下片换头三句是说,想要系舟停泊于芦花丛中,向渔翁借一领蓑衣,一顶笠帽。
“不为鲈香兼酒美,只爱岚光呼吸。”这二句是说,不是为了鲈鱼的香味和酒的美味,只是出于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鲈香”“酒美”,都用了西晋张翰的故事。《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翰)辟齐王东曹椽,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又《世说新语·任诞》:“张季鹰纵任不拘,······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耶?大约:‘使我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鲈鱼、美酒,当然也产于富春江一带,这里既是写实,又暗用典故,表明了作者的心迹:作者意欲归隐,但和张翰等辈的的雅兴全然不同,而全然是出于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野水投竿,高台啸月,何代无狂客?”这三句是说,在桐江严子陵垂钓处投下鱼竿,高台上对着明月长啸,又有哪一个朝代没有狂放不羁的人?
“野水”,指桐江,严子陵垂钓处。严子陵,东汉时人,少时与刘秀同学,刘秀即帝位,遣使聘他,三反而后至京,授以谏议大夫官职,不受,归而耕钓于桐江之滨。“高台”即严子陵钓台,在桐庐城西三十里富春山,山半有两磐石,一东一西,各高七十米,东为严子陵钓台,西台为宋末遗民谢翱吊文天祥恸哭啸歌之处。“狂客”,唐代诗人贺知章号四明狂客,这里作者用以借指历代狂放不羁的人。钓鱼台为七里泷的终止处,舟行至此,自然会想起严子陵、谢翱等历代名人,他们或漠视名利,或忧国忧民,为历来知识分子所仰慕。
“晚来新霁,一星云外又湿。”末二句是说,傍晚时分,雨过天晴,云层外露出了一颗明星,犹然是湿漉漉的。
词尾,归结到雨后的景色。这里的“一星”,又指桐江边的客星山。《后汉书·严光传》载:光武帝刘秀召严光(子陵)至,“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山乃附会而名。厉鹗《百字令》词有“万籁生山,一星在水”语,即指此山。这里暗用此典,回应上句,遥念子陵,以景结情。
这首词上片写景,一片清光,纸上皆绿,无愧是小李将军画笔。下片抒情,胸襟高旷,透骨俱凉。煞拍仍归结到雨后景色,意味深远。
附录:百字令
陈澧
夏日过七里泷,飞雨忽来,凉沁肌骨。推篷看山,新黛如沐,岚影入水,扁舟如行绿颇黎中。临流洗笔,赋成此阕,倘与樊谢老仙倚笛歌之,当令众山皆响也。
江流千里,是山痕寸寸,染成浓碧。两岸画眉声不断,催送蒲帆风急。叠石皴烟,明波蘸树,小李将军笔。飞来山雨,满船凉翠吹入。
便欲舣棹芦花,渔翁借我,一领闲蓑笠。不为鲈香兼酒美,只爱岚光呼吸。野水投竿,高台啸月,何代无狂客?晚来新霁,一星云外又湿。
作者简介
陈澧(1810~1882)字兰甫,号东塾。广东番禺(今广州)人,原籍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清道光十二年(1832)举人。官河源训导。赐五品卿衔。绩学通经术,为晚清名儒。治学不强分汉宋,深造有得。主学海堂,菊坡精舍讲席,造就人才颇多。少即好诗,既长,所作超然精妙,高华朗秀,足称名家,然皆刊落不存。词尤工,洋洋乎会于《风》、《雅》,乃使绮靡,奋厉两宗,废然知反。有《东塾集》。词集名《忆江南馆词》。
前一篇:《月下笛·一抹荒烟》赏析
后一篇:《高阳台·新曙湖山》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