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登越城酒楼题壁》赏析
(2024-07-30 18:58:30)
标签:
清词姚燮高阳台登临怀古 |
高阳台·登越城酒楼题壁
姚燮
傍渚停樯,寻沽上阁,古愁飞到危阑。不尽苍凉,又撩客泪潸潸。种龙蠡虎臣中杰,似行云、高绝谁攀?剩无情,芳草东风,吹满城湾。
雷门不复闻征鼓,圮烟墩一角,夕鸟飞还。糜老桐摧,西望漫吊吴关。几多浣女春眉影,隔妆楼、怕见微山。绕堤阴,丝柳缃桃,空尔娇闲。
登临怀古是词中常见的题材,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这类词往往是糅合历史兴亡和个人身世之感,上下古今,意境闳阔。而姚燮这首题为“登越城酒楼题壁”的词,怀古之情以骚雅出之,手法和韵味都别具特色,同样不失为登临怀古的佳制。
题目的“越城”,即古会稽城,今浙江绍兴,春秋末越王勾践建都于此,曾卧薪尝胆,最终灭吴。词即缘此而发。
“傍渚停樯,寻沽上阁,古愁飞到危阑。”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傍着河滩靠岸,找到了喝酒的楼阁,怀古之愁飞到高楼栏杆。
起首交代登临之由。也许是因为羁旅劳顿,也许是不愿意错过“雄霸东辅”的浙东名郡,总之,词人停船靠岸了,而且很快找定了把酒临风之所。对于文人而言,由登临而至怀古本是自然而起的一种感情,何况词人登临的是经历过吴越兴亡的会稽,故词用“古愁飞到危阑”言此情之发无端,只不过下笔奇特,“飞到”云云,颇出人意料。这三句中,“古愁”二字,总领全篇词意。
“不尽苍凉,又撩客泪潸潸。”接着二句是说,凭栏远眺,一片苍凉,因为感伤,竟至潸然泪下。
“不尽”以下,词人并没有落入如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桂枝香》)那种怀古先状景的套路,而是直接出之以情。短短数言,包蕴着巨大的感情容量,用心可谓婉曲。
“种龙蠡虎臣中杰,似行云、高绝谁攀?”这二句是说,越大夫文种和范蠡是大臣中的英杰,功业高绝谁能追攀?
这两句为怀古之辞,下字稍嫌生涩。“种龙蠡虎”指越大夫文种和范蠡,勾践灭吴,这二人功劳卓著,非一般人可比,故以龙虎拟之。
“剩无情,芳草东风,吹满城湾。”上片歇拍三句是说,现在只剩下无情的芳草,满城飞舞。
但灭吴以后,文种被勾践杀害,范蠡则退隐江湖,建功立业者毫无欢欣喜悦可言。上片歇拍便以此情摄景,以景作结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下片以景起,写登楼所见。
“雷门不复征鼓,圮烟墩一角,夕鸟飞还。”换头三句是说,雷门的大鼓声再也听不到了,昔日的出征之地如今只剩下坍塌的一角,夕阳下的鸟儿仍以千万年来的习俗飞还窠巢。
“雷门”为会稽著名城门,旧传门有大鼓,击之可声闻洛阳。空阔的意象映现出词人心中的迷茫。
“糜老桐摧,西望漫吊吴关。”这二句是说,吴国败亡,向西望吊唁吴关。
怀古之情再度勃发。《吴越春秋》记载因忠愤而自杀的伍子胥劝谏吴王曰:“今大王捐国家之福以饶无益之雠,弃忠臣之言而顺敌人之欲,臣必见越之灭吴,豕鹿游于姑苏之台,荆榛蔓于宫阙。”桐相传为凤鸟栖息之木,所以“糜老桐摧”实喻指吴国的败亡。
“几多浣女春眉影,隔妆楼、怕见微山。”这二句是说,几多越国浣纱女装饰的远山眉,隔着妆楼,怕见远山。紧接着,词人又联系起与吴国败亡有极大关系的越国浣纱女西施。这两句借女子装饰的远山眉与己之所见的青山相联系,糅合古今。
“绕堤阴,丝柳缃桃,空尔娇闲。”末三句是说,绕堤树荫,那是垂柳和缃桃,徒然这般美丽优雅。
结拍顺势而下,写眼前之景,而以“空尔娇闲”四字唤醒全篇。
附录:高阳台·登越城酒楼题壁
姚燮
傍渚停樯,寻沽上阁,古愁飞到危阑。不尽苍凉,又撩客泪潸潸。种龙蠡虎臣中杰,似行云、高绝谁攀?剩无情,芳草东风,吹满城湾。
雷门不复闻征鼓,圮烟墩一角,夕鸟飞还。糜老桐摧,西望漫吊吴关。几多浣女春眉影,隔妆楼、怕见微山。绕堤阴,丝柳缃桃,空尔娇闲。
前一篇:《高阳台·病叶栖寒》赏析
后一篇:《霓裳中序第一·故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