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病叶栖寒》赏析
(2024-07-25 14:12:29)
标签:
清词张金镛高阳台秋夜怀人词 |
高阳台
张金镛
暝色在树,秋声乍繁,即事言愁,率成此解
病叶栖寒,愁云殢暝,帘栊知为谁开?几日新霜,墙阴点遍苍苔。薜萝青断当时径,记凉痕、曾罥瑶钗。镇徘徊,一步回廊,便隔天涯。
兰悰絮梦都消歇,只冷冷低唱,减尽清才。泫别疏花,海棠红上阶来。蜘蛛细写春前影,又丝丝、替织秋怀。悄亭台,谩问幽期,纤月弦纔。
这是一首秋夜怀人词。从词意看,作者所怀之人大概是一与其所居不远而又难得相会的女子。因对其背景不得而知,故个中缘由,良难情测。作者似乎对此也有不便言明处,故在题中仅说“言愁”,而未对所怀之人有所交待。
“病叶栖寒,愁云殢暝,帘栊知为谁开?”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病叶高挂树梢瑟瑟发抖,惨淡愁云凝滞夜空,门窗的帘子不知为谁而开?
起笔足见作者愁心之重。秋风瑟瑟,暮霭沉沉,正是怀人时候。作为心有隐情的诗人,面对如此黄昏秋景,耳听乍繁秋声,不免触景伤情,久抑心底的愁绪涌上心头。孤冷、苦闷、无奈的景致,正是作者此时心境的写照。其实作者之苦也是闺中人之苦,其所想“帘栊”不知为谁而开,是两处伤心人共有的难堪。
“几日新霜,墙阴点遍苍苔。薜萝青断当时径,记凉痕、曾罥瑶钗。”这几句是说,仅仅秋霜几日,墙边碧绿的苔藓,小径边青翠的薜荔、女萝一
一化为满目苍黄。遥想当时,在这绿意披拂的小径,你头顶的瑶钗被藤萝牵挂。
作者以更为细腻具体的笔触写秋痕旧忆。此情此忆,直逼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无题》)的风流。而今,温情与春意却是一去难返,只留下苦寂一片。“记凉痕,曾罥瑶钗”写得异常生动。“凉痕”指秋痕,指上边所言苍苔及干枯的薜荔藤萝。也许是欢会时的激情使有情人略显莽撞,竟使头顶瑶钗被藤萝牵挂。这一微妙细节如今仍是历历在目,然记忆的鲜活只能使眼下的感伤更趋深重,因此,反有读之令人心颤之感。
“镇徘徊,一步回廊,便隔天涯。”上片歇拍三句是说,常常徘徊,一步回廊之隔,就像远隔天涯。
无奈作者面对旧景只有长久地徘徊回廊,思忆欢好。从“一步回廊,便隔天涯”看,并非古诗词常见的“所思在远道”,而是近在咫尺,但却相会无几。今人钱钟书称此类景为“相去三步,如阻沧海”(《管锥篇》)。
词的下片转写离后酸楚。
“兰悰絮梦都消歇,只冷冷低唱,减尽清才。”换头三句是说,当年欢会的颠狂及离后的苦思都一
一消歇,只能冷冷低唱,在絮絮叨叨中消磨才情。
古人曾用“兰因絮果”喻男女始合终离。此处之“兰悰絮梦”活用该成语。作者欲将这一
一消歇,实是无奈伤心人语。且不说上片之中分明记忆,单是这扯不断理还乱的“浅吟低唱”又岂是达观人所为。这在世俗人眼中或许是有些无聊的酸腐,但对性情中人来说,“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却成了无可逃遁的宿命。
“泫别疏花,海棠红上阶来。”这二句是说,泣别残花,不意惹人的秋海棠又悄悄地绽开花蕊,扑向台阶,捉弄多愁善感的词人。
“泫别”即泣别,“疏花”即残花。
“蜘蛛细写春前影,又丝丝、替织秋怀。”这二句是说,曾经在春日里织网画檐的蜘蛛,又在秋日里织出词人的愁怀。
反反复复,欲说还休,刚刚割舍而去,恼人的相思又总是在不经意处悄悄爬上心头。小小的蜘蛛竟成为词人愁怀难遣的代言物。
“悄亭台,谩问幽期,纤月弦纔。”末三句是说,在静悄悄的亭台上,随意而问幽会的日期,这一段离情才只不过如刚开始的那一钩纤月。
词的结拍,作者还得自己出来,以自问自答的方式为这段相思写上一个未有结局的结局。
附录:高阳台
张金镛
暝色在树,秋声乍繁,即事言愁,率成此解
病叶栖寒,愁云殢暝,帘栊知为谁开?几日新霜,墙阴点遍苍苔。薜萝青断当时径,记凉痕、曾罥瑶钗。镇徘徊,一步回廊,便隔天涯。
兰悰絮梦都消歇,只冷冷低唱,减尽清才。泫别疏花,海棠红上阶来。蜘蛛细写春前影,又丝丝、替织秋怀。悄亭台,谩问幽期,纤月弦纔。
作者简介
张金镛(1805~1860)字良甫,一作良辅,号海门,又号忍龛,初名敦瞿。浙江平湖人。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进士。授编修。官至侍讲。少负才名。师事徐熊飞,受古文法。复与王拯、孙衣言、龙启瑞相切磋。及视学湘中,有袖诗文审定者,即为评骘,复指授法度。所谓文博丽斧藻,通骈散之邮。诗好苦吟,舆中席上,不废覃思。亦工词,宗南宋姜夔。又精书画。有《躬厚堂诗录》、《躬厚堂杂文》。词集名《绛跗山馆词录》。
前一篇:《山花子·小院深深数折阑》赏析
后一篇:《高阳台·登越城酒楼题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