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龙吟·秋声》赏析

(2024-07-15 13:15:25)
标签:

清词

项廷纪

水龙吟

秋声

水龙吟·秋声
项廷纪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候馆疏砧,高城断鼓,和成凄楚。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砌蛩自叹,边鸿自唳,剪灯谁语?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这是一首写秋声的词,也是一首写离人愁绪的词。上片主要写秋声。古典文学中写秋声的作品早就有了,而自从欧阳修成功地写了《秋声赋》之后,诗文中描写秋声的就多了起来。这首词虽无多独创,但结构紧密,措辞巧妙,意境浑厚,自有它非常成功的地方。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西风已经是难以为听,老天怎么还加上打在芭蕉上的雨声?
起首两句就渲染了很浓的感情色彩。
“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接着三句是说,清凉暗起,澌澌风声渐紧,萧萧声音终于停住。
这三句形容风雨声,用“泠泠”、“澌澌”、“萧萧”三组象声词,表现“暗起”“渐紧”“忽住”这样一个过程,对风雨作了动态的描写,写出了“秋声”在听觉上的变化。
“候馆疏砧,高城断鼓,和成凄楚。”这三句是说,在旅舍的不眠之夜里,听到疏疏落落的砧声,高城上又传来断断续续的更鼓之声,这两种声音合在一起最能引发思乡的凄楚之情。
“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上片歇拍四句是说,想水边的平地上树叶落下,洞庭波向远处荡漾,浑然看不见愁所来之处。
写秋的最早佳句,当推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善于融情入景,令人怅惘不已。受其影响,南朝宋谢庄《月赋》有“洞庭始波,木叶微脱”,南朝梁柳恽《捣衣诗》则有“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等佳句。词人由此联想到“亭皋木落,洞庭波远”这种典型的秋天的苍茫景色。在这种弥漫着悲秋愁绪的景色中,“愁”是一种感情,这里将之拟人化了。“愁”其实便存在于这悲凉的景色之中。这一句,尤其表现了作者的巧思。
下片主要书抒写了作者的感受。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这是说,倦游的旅人,当此秋声频传之际,不免惊心。夜开始变长了,但在睡梦中仍然欲归无路。
“砌蛩自叹,边鸿自唳,剪灯谁语?”这三句是说,阶下蟋蟀的悲唱,边塞飞来的鸿雁声声哀鸣,起来将灯芯剪亮,但是又有谁能与之共语呢?
词人用了两个“自”字,传达了孤独、无奈的感受,这种种秋声,让人不能入睡。
“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这三句是说,不要太伤心吧,如果秋天到了,却万籁无声,那不就更让人感到凄苦了。
秋声是使人伤感的,在秋夜里孤独寂寞的心,如果失去了秋声的相伴,岂不更加凄苦“可怜秋到,无声更苦”是翻进一层的想象,把孤独的悲感推向极致。
“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结拍是说,只剩下满寒江的万顷黄芦,萧条空寂,似要将离魂一并卷走。
词上片歇拍与下片结拍,作者都发挥想象,渲染出令人想象不到的意境。这是项廷纪词的特色,也是他别有会心的地方。

附录:水龙吟·秋声
项廷纪
西风已是难听,如何又著芭蕉雨?泠泠暗起,澌澌渐紧,萧萧忽住。候馆疏砧,高城断鼓,和成凄楚。想亭皋木落,洞庭波远,浑不见,愁来处。
此际频惊倦旅。夜初长、归程梦阻。砌蛩自叹,边鸿自唳,剪灯谁语?莫更伤心,可怜秋到,无声更苦。满寒江剩有,黄芦万顷,卷离魂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