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穴底龙眠》赏析
(2024-04-27 12:47:49)
标签:
清词林则徐月华清沙角眺月 |
月华清·和邓嶰筠尚书沙角眺月原韵
林则徐
穴底龙眠,沙头鸥静,镜奁开出云际。万里晴同,独喜素娥来此。认前身、金粟飘香,拼今夕、羽衣扶醉。无事,更凭阑想望,谁家秋思?
忆逐承明队里,正烛撤玉堂,月明珠市。鞅掌星驰,争此软尘风细。问烟楼、撞破何时?怪灯影,照他无睡。霄霁,念高寒玉宇,在长安里。
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林则徐以钦差大臣之职赴广东禁烟,与两广总督邓廷桢(字嶰筠)、水师提督关天培等协力查禁鸦片,在九龙一带收缴英美烟商鸦片二百三十七万斤,并在虎门销毁。同时,关天培指挥的广东水师多次击退英国侵略者的挑衅,有力地打击了外敌的气焰,禁烟斗争取得重大胜利。八月十五日,中方断绝了英人的食品供给,撤回办事人员。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等不断对中方进行恐吓威胁。一时战云密布,一触即发。林则徐、邓廷桢同舟来到沙角,视察战备情况。其时正值中秋佳节,清风徐徐,明月朗照。邓廷桢邀林则徐、关天培登上沙角炮台,赏月商事,并填《月华清》词以赠林则徐,当时因大敌当前,重任在身,林则徐自抑词情,未及唱和。十日后才抽暇依邓氏原韵,补填《月华清》作答。借海月清明景象,一展词人起伏难平的意澜心潮。
“穴底龙眠,沙头鸥静,镜奁开出云际。”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鱼龙隐啸,鸥鸟潜踪,一轮明月如宝镜出匣,高悬天边。
开篇以凝练之笔,点染出中秋夜战地海疆的景色。“穴”,指沙角炮台附近的南海海面。“龙眠”,谓波平浪静。“沙头”,指沙角炮台,位于广东东莞虎门前,是守卫祖国南大门的军事要塞。“镜”,指明月。此刻,这种美丽的寂静,是禁烟抗英斗争间歇的短暂安宁。曾几何时,这里还弥漫着硝烟,所以如此宁静时刻实在太足珍重。
“万里晴同,独喜素娥来此。”接着二句是说,晴好的天气万里相同,独喜嫦娥来到这里。
“素娥”,即嫦娥,月中女神,此代指皎洁的月光,“独喜”二字,将词人珍惜和欣喜之情,吐露无遗。也唯有经过激烈斗争的志士,才会对中秋明月产生如此特殊的亲情。
“认前身、金粟飘香,拼今夕、羽衣扶醉。”这二句是说,抗英将士的前身,就是传说中的月中桂树。劝赏月诸君开怀畅饮,自有月中仙子在旁扶持。
“金粟”指传说中的月中桂树,此句以月桂喻指抗英将士高洁的赋性。“羽衣”,指仙人。
“无事,更凭阑想望,谁家秋思?”上片歇拍三句是说,无事的我凭栏而立,遐想绵绵,涌上无限秋思。
然而,词人自己并没有在清辉醇酒中陶然沉醉。整首词的描写,也由“望”自然转入“想”,眼前景事过渡为心中沉重的感思。
“忆逐承明队里,正逐撤玉堂,月明珠市。”换头三句是说,追思往昔在京师,此时翰林院烛火已撤,大臣们共赏明月辉映下的都市。
换头处词人追思往昔,何等惬意!“承明”,汉宫殿名,此指朝廷。“玉堂”指翰林院。
“鞅掌星驰,争此软尘风细。”这二句是说,公务繁忙急迫,怎比在京时从容优游,日享尊荣?
“鞅掌”,语出《诗经·小雅·北山》“或栖迟偃仰,或王事鞅掌”,谓公务繁忙,前加“星驰”二字,更见其事急迫;“软尘”,飞扬的尘土,指京都的繁华热闹。这两句谓林则徐目前肩负禁烟重任,日理万机。
“问烟楼、撞破何时?怪灯影,照他无睡。”这三句是说,何时才能摧毁这些祸国殃民的“烟楼”?责怪那灯影,照着无眠的人儿。
此处“烟楼”借指大烟馆。词人的思绪只对往昔稍作停留,旋即返至现实严峻的时局。如何让人民远离鸦片的毒害?词人为此心急如焚,夜不能寐。“怪灯影,照他无眠”,短短七字,中国十九世纪一位忧国者的形象,呼之欲出。
“霄霁,念高寒玉宇,在长安里。”结拍是说,入夜放晴,希望寄托在京城金銮殿上的皇帝。
一结词人化用苏轼《水调歌头》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词意,将禁烟抗英的希望寄托于京城金銮殿上的皇帝。他希望皇帝继续支持禁烟斗争,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附录:月华清·和邓嶰筠尚书沙角眺月原韵
穴底龙眠,沙头鸥静,镜奁开出云际。万里晴同,独喜素娥来此。认前身、金粟飘香,拼今夕、羽衣扶醉。无事,更凭阑想望,谁家秋思?
忆逐承明队里,正烛撤玉堂,月明珠市。鞅掌星驰,争此软尘风细。问烟楼、撞破何时?怪灯影,照他无睡。霄霁,念高寒玉宇,在长安里。
作者简介
林则徐
1785年8月30日(乾隆五十年)~1850年11月22日(道光三十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其诗劲气直达,音节高朗。其词虽非专工,而高洁之怀、慷慨之气感人至深。有《云左山房诗钞》,词附见。
前一篇:《琵琶仙·霜叶吹空》赏析
后一篇:《探芳信·络纬》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