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虞美人·韶华争肯偎人住》赏析

(2024-04-12 13:03:29)
标签:

清词

董士锡

虞美人

秋词

虞美人
董士锡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文人的多愁善感,一旦与时代的脉搏和国家的命运切合,胸中充盈的使命感、正义心,便可能使他们产生“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思。生当嘉庆、道光年间的董士锡,出于对时代风雨的敏感,对国家形势的走向自有一种难能可贵的先知先觉。他临江兴叹,感秋生悲,以这首奇警沉郁的秋词,表达了一代志士仁人对日渐衰败的清王朝的前途命运的深沉忧虑。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美好的岁月怎不似恋人那样被留住,已经像滔滔江水奔流而去。
开篇两句从滔滔江水落墨,慨叹美好时光如江水滚滚东去,无法挽留。《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夫子感慨的是泛指的时光流逝,而词人哀叹的,却是生活中具体的美好事物一去不复返。前者是哲理的启示,后者则是现实的感悟。“争肯”,怎么肯,其中有失落和无奈。“偎人”,如恋人依偎,怨无情的岁月怎不似缠绵的爱侣那样能够被留住,想象颇富情致。那滔滔江水已挟带韶华岁月奔涌而去,这真是无可奈何的事啊!一种哀叹,万般感伤,俱在不言之中。
“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三四句是说,无赖的秋风渡江而来,越过了千山万水什么时候才能回去?
这两句由西风的骤起,生发企盼西风归去的祈愿。秋风以“无赖”来描状,将词人强烈的憎恶之感鲜明地凸现在纸上。试想:肃杀的秋风席卷大地,千山为之落叶,万水为之扬波,萧瑟寒烈,繁荣荡涤殆尽,怎不令人黯然神伤!“千山万水”,极言秋风扫荡的危害之深广,自然而然要引发出词人西风“几时回”的诘问。这是词人一人的祈盼,也是千百人的心声。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过片二句是说,秋声夹带着萧萧落叶纷纷坠下,切莫吹响作为战争警报的城头号角。
过片两句即景生情。“秋声”,指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宋欧阳修《秋声赋》云:“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词人的希冀,是出于对时局的预感。然而,一叶知秋,“无边落木萧萧下”的秋色,象征清廷的败落,不正预示着西方列强侵略战争的不可避免?
“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末二句是说,浮云遮月月儿看不清楚,谁能够一挽长江之水洗清天穹?
末两句有浮云遮月的景象,忽发奇想,呼唤救世雄才一挽长江之水洗清天穹。词人深知自己回天无力,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能“挽长江一洗放天青”的雄才大略身上。清醒的认知,无奈的呼唤,这正是时代的悲剧。

附录:虞美人
董士锡
韶华争肯偎人住?已是滔滔去。西风无赖过江来,历尽千山万水几时回?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浮云遮月不分明,谁挽长江一洗放天青?
注释
韶华:光阴。
无赖:调皮、狡狯。对西风的拟人描写。
作者简介
董士锡(1782~1831)字晋卿,一字损甫。江苏武进(今常州)人。清嘉庆十八年(1813)副贡。官候选直隶州州判。家贫游食四方。为张惠言之甥,学术与古文得其指授。通经义,精虞氏《易》,建通阴阳五行家言。为文才力桀骜,浑朴遒劲,赋尤闳阔幽窈。亦工诗。词名最重,论者以为得张惠言之嫡传,应徽按柱,敛气循声,兴象风神,悉举骚雅古怀,纳诸令慢,实尽清空骚雅之能事。有《齐物论斋文集》。词集名《齐物论斋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