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丑·见芙蓉花作》赏析
(2024-03-08 12:55:54)六丑·见芙蓉花作
张琦
怅秋光渐老,看点点、霜花飘足。庾郎正愁,愁来无处著,漫绕篱落。是处秋容好,岸边深巷,见数枝幽独。雕栏深护珍珠络,困倚香云,斜欹软玉。相看更烧银烛,恰清尊半醉,前事枨触。
兰舟初泊,记双红梳掠。坐对名花晚,情莫莫。灯前细语蛾绿,但回头无奈,别离成各。西风紧、更催丛萼。料得是、一样心头滋味,减来还恶。凝愁处、莫倚栏角。看一痕、淡月微云里,依然是昨。
张琦词以情致缱绻、措辞委婉取胜。此阕咏物词,显然是规摩周邦彦名篇《六丑·蔷薇谢后作》,又借鉴了姜夔咏物词的意境。这首词所咏的芙蓉花,即木芙蓉,又名木莲,是一种秋季开花的落叶灌木。
“怅秋光渐老,看点点、霜花飘足。”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秋光渐老,霜花飘飞,竟是深秋时节的光景了。
“庾郎正愁,愁来无处著,漫绕篱落。”接着三句是说,那正是庾信为之发愁的时节,愁来无所依傍,只是漫无目的地绕着篱落徘徊。
这首词用一个“怅”字领起。“庾郎愁”,用的是南北朝作家庾信的典故,姜夔《齐天乐》词有“庾郎先自吟愁赋”的句子。“无处著”,是无所依傍之意,表达的是一种由悲秋而起的空落之感。这种空落感,化为外在的动作,便是“漫绕篱落”。以上数句,其实都只是铺垫之笔。
“是处秋容好,岸边深巷,见数枝幽独。”这三句是说,芙蓉花开放之处秋容姣好,岸边深巷,见到数枝木芙蓉幽独地开放。
“是处秋容好”,是专指芙蓉开放之处。此处即在“岸边深巷”,曲径通幽之处,猛然间,“见数枝幽独”——这是盛夏过去后的残余,是严冬即将来临之前的美丽,故云“数枝”,故云“幽独”。当深秋百花凋零之时,有数枝芙蓉与君相伴,该是多么惊喜!这里的“幽独”二字,是指花,抑或指人?我想,恐怕是二者兼而有之吧?以下正面描写芙蓉花。
“雕栏深护珍珠络,困倚香云,斜欹软玉。”这三句是说,名花用雕栏围护,花形美丽,如珍珠瓔珞,浓密的枝叶,如同美女的云鬓,白里透红的花朵,竟像煞美女的面颊和肌体。
这里用拟人的手法,把芙蓉比作美人。“困倚”和“斜欹”,更写出了美女一般的娇慵姿态。据说,古代美人卓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见《西京杂记》),文君成都人,成都木芙蓉享有盛名,故有“蓉城”之称,可作为这一美好比拟的佐证。
“相看更烧银烛,恰清尊半醉,前事枨触。”上片歇拍三句是说,入夜以后,点燃蜡烛来欣赏芙蓉花,在半醉半醒之时,忆起往事,生出感慨。
词人忆起的大概是一次艳遇,发生在词人舟行靠岸的旅途上。
“兰舟初泊,记双红梳掠。”换头二句是说,兰舟刚靠岸,记得双红梳妆。
“双红”是对一个青年女子的代称。“梳掠”,梳妆。
“坐对名花晚,情莫莫,灯前细语蛾绿。”这三句是说,和双红这位女子面对着同样美丽的芙蓉花开放,在灯前款款细语。
“莫莫”,清净肃敬貌,也可解为“默默”。“蛾绿”,借指女子的黛眉。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场面。
“但回头无奈,别离成各。西风紧、更催丛萼。”这三句是说,可惜好景不长,转瞬别离。分别时,芙蓉花仿佛在秋风的催逼下也显得憔悴凋零了。
“丛萼”谓芙蓉树。温馨顿时变成伤感。
“料得是、一样心头滋味,减来还恶。凝愁处、莫倚栏角。”这三句是说,料想对方和我一样的滋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愁肠郁积时,不要去凭阑。
进一步抒情,其手法是从对面写来。所谓相隔两地,相思同心,故有抚慰劝勉语。
“看一痕、淡月微云里,依然是昨。”结拍二句是说,夜已深沉,一痕淡月穿行于微云之中,仿佛依然是那个温馨而伤感的夜晚。
然而,月光下的芙蓉花虽一样盛开,那“双红”却如惊鸿一瞥,杳无踪迹,只留下与“双红”一样幽独的芙蓉花陪伴着自己。
附录:六丑·见芙蓉花作
张琦
怅秋光渐老,看点点、霜花飘足。庾郎正愁,愁来无处著,漫绕篱落。是处秋容好,岸边深巷,见数枝幽独。雕栏深护珍珠络,困倚香云,斜欹软玉。相看更烧银烛,恰清尊半醉,前事枨触。
兰舟初泊,记双红梳掠。坐对名花晚,情莫莫。灯前细语蛾绿,但回头无奈,别离成各。西风紧、更催丛萼。料得是、一样心头滋味,减来还恶。凝愁处、莫倚栏角。看一痕、淡月微云里,依然是昨。
前一篇:《摸鱼儿·渐黄昏》赏析
后一篇:《菩萨蛮·翠衾锦帐春寒夜》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