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鱼儿·渐黄昏》赏析
(2024-03-07 14:01:39)
标签:
清词张琦摸鱼儿闺思乡情 |
摸鱼儿
张琦
渐黄昏、楚魂愁断,啼鹃早又相唤。芳心欲寄天涯路,无奈水遥山远。春过半,看丝影花痕,罥尽青苔院。好春一片。只付与轻狂,蜂儿蝶子,吹送午尘暗。
关山客,漫说归期易算,知他多少凄怨。不曾真个东风妒,已是燕残莺懒。春晼晚,怕花雨朝来,一霎芳塘满。嫣红谁伴?尽倚遍回阑,暮云过尽,空有泪如霰。
这首《摸鱼儿》是一曲伤春加闺思、乡情的作品,但词中所述非泛泛笔墨,颇能启人遐思。
“渐黄昏、楚魂愁断,啼鹃早又相唤。”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时近黄昏,舜二妃之魂愁断,杜鹃在这暮春时节不停地鸣叫,此起彼落。
时近黄昏,这是一天将结束的时候。“楚魂愁断”,“楚魂”在古诗词中,所指不定,此当指舜二妃娥皇、女英,本词借闺怨乡思发端,“楚魂”似理解为舜二妃较合适。“啼鹃”,杜鹃,这种鸟在暮春时鸣叫。其音凄婉。近乎“行不得也,哥哥”,黄昏鹃啼,令人销魂。
“芳心欲寄天涯路,无奈水遥山远。”接着二句是说,游子不归,佳人欲写一纸书信表达情愫,但道路阻隔,音信不通。
这两句似从宋晏殊《蝶恋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变化而来。
“春过半,看丝影花痕,罥尽青苔院。”这三句是说,春已过半,眼见新长细叶的柳条丝丝曳影。正散花瓣的群芳片片留痕,纷纷挂满长着厚厚一层青苔、阒无人迹的庭院。
这三句写出暮春景象,则闺中人的无聊苦闷亦尽在不言之中。
“好春一片。只付与轻狂,蜂儿蝶子,吹送午尘暗。”上片歇拍四句是说,那些轻狂的蜜蜂蝴蝶们尽情地品味着春日景象,仿佛上天将一片好春送给了它们,闺中佳人只见大道上车马往来扬起的尘土。
“午”即午道,四通八达的大道。“午尘”,道上车马往来扬起的尘土。“吹送午尘暗”,是闺中佳人苦苦企盼,久久颙望,但见车马经过,不见夫君归来的意思。而歇拍之末一个“暗”字,又与开头的“黄昏”自然绾合,衬出闺中思妇情绪的黯然。
“关山客,漫说归期易算,知他多少凄怨。”换头三句是说,客游他乡的夫君啊,不要说归期算起来很容易,谁能知道闺中之人的凄苦愁怨?
“关山客”,指漂泊无定的游子,即词之抒情主人公的夫君。“漫说”,意为不要说,感叹之意甚深。
“不曾真个东风妒,已是燕残莺懒。”这二句是说,不曾想到东风是真的妒忌春天,已是春光迟暮的物象。
“燕残莺懒”是春光迟暮之象,原是“东风妒”的结果。春之无端归去,夫之无端不归,两相比照,闺中人情何以堪!
“春晼晚,怕花雨朝来,一霎芳塘满。嫣红谁伴?”这四句是说,春光迟暮,想到落花流水,春销池塘,不禁满怀忧戚。那嫣红的花朵由谁来陪伴?
“嫣红谁伴?”谓春芳将殂,此时它虽色依旧形已憔悴,也唯有这闺中思妇同病相怜,与之相伴。一个“谁”字,无疑而问,正有无限凄凉。
“尽倚遍回阑,暮云过尽,空有泪如霰。”久久徘徊,倚遍曲曲阑干,望尽片片暮云,不由泪下如霰。
结拍就此将悲情推向高潮。
附录:摸鱼儿
张琦
渐黄昏、楚魂愁断,啼鹃又相唤。芳心欲寄天涯路,无奈水遥山远。春过半,看丝影花痕,罥尽青苔院。好春一片。只付与轻狂,蜂儿蝶子,吹送午尘暗。
关山客,漫说归期易算,知他多少凄怨。不曾真个东风妒,已是燕残莺懒,一霎芳塘满。嫣红谁伴?尽倚遍回阑,暮云过尽,空有泪如霰。
作者简介
张琦(1764~1833)字翰风,号宛邻,初名翊。江苏武进(今常州)人。张惠言弟。清嘉庆十八年(1813)举人。以誊录议叙知县,选叙邹平,权知章丘,调补馆陶。卒于任。通医学,尝设局为民诊病。又精舆地之学。工书。诗文之外,词学之工尤深。助其兄编《词选》,开常州词派,影响极大。所为词飞行绝迹不逮其兄,而宛转缠绵处,时复过之。有《宛邻诗文集》。词集名《立山词》。
前一篇:《天仙子·门里青苔门外草》赏析
后一篇:《六丑·见芙蓉花作》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