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闷·出古北口》赏析
(2024-02-01 13:11:44)
标签:
清词吴锡麒无闷出古北口 |
无闷·出古北口
吴锡麒
垂者云耶?立者铁耶?相对峥嵘万古。绕一发中原,自成门户。照出墙边冷月,怕更向、秦时从头数。断鞭笼袖,回身马上,但看来路。
行旅,乱山去,问酒肆谁家,冒寒沽取?任落叶呼风,吼声如虎。高歌出塞,尽卷入、丁丁琵琶语。待射侣、相约残年,为道短衣休误。
吴锡麒虽为江南人士,但自乾隆四十年(1775)中进士后多年在京城做官,这首词题为“出古北口”,当是他为官之余外出游历时作。
古北口,在京兆(今北京)密云县东北一百二十里,亦曰虎北口,为县城口。据有关文献记载,古北口有营城,雄踞山巅,就山为市。北口左右山势无际,长城高下盘旋,势若长蛇。关门凿山而过,宽仅容车,至为险峻。清康熙时设直隶提督驻之,为京北重镇。
作者由京城至密云古北口,面对唐庄宗以来兵家必经故地,作这首词怀古鉴今,气体超迈,与其被视为主体风格的萧疏清秀不同,在其词集中属壮词一类。
“垂者云耶?立者铁耶?相对峥嵘万古。”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垂直下来的是云吗?笔直挺立的是铁吗?相对峥嵘自万古以来就是如此。
这首词开头即出以问句,奇警突兀,又整饬有序。从吴氏这首词发端而言,可谓兼有单起、对起之妙,既有单起之突兀笼罩,又有对起之从容整练。再加上以云、铁二物比拟山势,想象超凡,称得上是一个非常绝妙的起句。“相对峥嵘万古”,则从时空两面写出古北口作为历史见证的情形。
“绕一发中原,自成门户。”接着二句是说,古北口地势险要,远处中原景物细小如一丝头发,是京城门户。
这两句顺写古北口地势的险要及作为京城门户的意义。“一发中原”,语出苏轼《澄迈驿通潮阁》“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一发”,远处景物细小如一丝头发。
“照出墙边冷月,怕更向、秦时从头数。”这二句是说,照着古北口墙边的冷月啊,自秦以来发生过无数次杀伐征战,想起心里就害怕。
用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典,说明古北口由古至今,曾发生无数次杀伐征战,故以“怕”作为领字。
“断鞭笼袖,回身马上,但看来路。”上片歇拍三句是说,拿好了马鞭,收拢了袖口,回首转身看来路。
“断鞭笼袖”四字又一笔勒回,由历史的遐想反跌至现实。而回首转身以看来路,虚实并写,既有回看山势之意,又有回溯史事之意,笔甚精到。从章法上看,歇拍三句既显示行程,又贯穿上下,为下片“行旅”发端。
下片写词人之豪情及对古来英雄的仰慕。
“行旅,乱山去,问酒肆谁家,冒寒沽取?”换头四句是说,踏上旅途,向着乱山奔去,问哪里有店家可以冒寒沽酒?
“任落叶呼风,吼声如虎。高歌出塞,尽卷入、丁丁琵琶语。”接着四句是说,任凭狂风扫落叶,吼声如虎。弹着琵琶叮叮作响,高唱着歌出塞。
换头先承上以“行旅”二字短韵句荡开,接着顺写雄壮之景所触发的一腔豪气。数句一气贯穿,情绪激昂,音调高亢,节奏明快,显示出作者游览古北口后胸中鼓荡的壮志豪情。弹琵琶“高歌出塞”,一反昔人出塞琵琶但言王昭君之幽怨凄凉,英爽之气逼人。
“待射侣、相约残年,为道短衣休误。”末三句是说,相约喜欢射箭的朋友,度过残年,不要因为自己是平民就没有远大志向。
结拍反用杜甫《曲江三章》之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数句,写老归田园之旨趣,与上文“高歌出塞”之积极用世两相照映。“射侣”,指汉飞将军李广。“短衣”,指平民所着的短装。
全词风格沉雄,笔势遒劲。
附录:无闷·出古北口
吴锡麒
垂者云耶?立者铁耶?相对峥嵘万古。绕一发中原,自成门户。照出墙边冷月,怕更向、秦时从头数。断鞭笼袖,回身马上,但看来路。
行旅,乱山去,问酒肆谁家,冒寒沽取?任落叶呼风,吼声如虎。高歌出塞,尽卷入、丁丁琵琶语。待射侣、相约残年,为道短衣休误。
作者简介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曾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后两度充会试同考官,擢右赞善,入直上书房,转侍讲侍读,升国子监祭酒。他生性耿直,不趋权贵,但名著公卿间。在上书房时,与皇曾孙相处甚洽,成为莫逆之交,凡得一帖一画,必一起题跋,深受礼遇。后以亲老乞养归里。主讲扬州安定乐仪书院安定、爰山、云间等书院至终,时时注意提拔有才之士。
前一篇:《木兰花慢·太湖纵眺》赏析
后一篇:《月华清·鸦影偎烟》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