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太湖纵眺》赏析
(2024-01-29 18:14:57)
标签:
清词洪亮吉木兰花慢太湖纵眺 |
木兰花慢·太湖纵眺
洪亮吉
眼中何所有?三万顷,太湖阔。纵蛟虎纵横,龙鱼出没,也把纶竿。龙威丈人何在?约空中、同凭玉阑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橘都酸。
更残,黑雾杳漫漫,激电闪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风来往,问我平安。思量要栽黄竹,只平铺、海水几时干?归路欲寻铁瓮,望中陡落银盘。
生活于清代中期的洪亮吉,作词以奇崛豪宕自异于时流,他曾自承其词学渊源是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这首题为“太湖纵眺”的词,便是具有阳羡派的雄阔境界和奇崛情韵的佳作。
这首词,借三万顷太湖的迷茫浩瀚气象为背景,抒写了作者豪迈俊爽,自由放旷的主观情志。
“眼中何所有?三万顷,太湖宽。”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眼中看到了什么?三万顷,太湖是那样的浩渺宽广。
起句自问自答,极写太湖的浩渺阔大,语带惊叹之意。太湖横跨江浙两省,号称三万六千顷,烟水迷茫,湖中有数十个岛屿,是江南一大名胜。作者大笔挥洒,一开头就将太湖的阔大气象刻画出来,为全篇抒写超迈雄放的情怀造势。
“纵蛟虎纵横,龙鱼出没,也把纶竿。”接着三句是说,纵然浩渺湖山蛟虎纵横、龙鱼出没,也要垂纶作钓。
接着三句,就景生情,推出一位藐视大风大浪与猛兽鬼怪的垂钓者(实即词人自己)的形象。这位稳坐三万顷烟波之上垂纶作钓的高人,并非真的是在钓鱼,实不过借此亲和大自然、陶冶其性情耳!
“龙威丈人何在?约空中、同凭玉阑干。”这三句是说,龙威丈人在哪里?相约空中,一起倚靠玉阑干。
他独钓太湖,未免有些感到孤单,于是又仰视天界,呼唤仙人来同其乐事。龙威丈人为古仙人名。相传春秋时吴王阖闾游禹山,遇龙威丈人,入洞庭(此指太湖,非洞庭湖;洞庭乃太湖之别名,见《文选》晋左思《吴都赋》及注)取禹藏书一卷(见《云笈七签》引《灵宝略记》)。作者咏太湖之景,即巧妙嵌入与太湖有关的神话传说,这就为三万六千顷太湖湖波增添了神秘气氛,为下片续写奇险莫测之景预伏了线索。
“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橘都酸。”上片结拍二句是说,喝醉之后唇焦舌燥,正巧洞庭山橘可以止渴解酲。
食橘之后,顿觉口舌生津,复增舒适快意之感。这一写实之笔,加浓了全篇的自在自得、旷达适意的情韵。
如果说,词的上片着意营造一种水阔天远、豪迈自由的情感化时空,那么下片则转入另一种光怪陆离、奇险幽绝的梦幻境界。
“更残,黑雾杳漫漫,急电闪流丸。”换头三句是说,夜深更残之际,湖上黑雾弥漫,闪电激发,有如飞曳光丸。
换头三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入幽奇神秘的黑夜,抒情主人公却豪兴未减,仍然伫立在湖边,继续做他的遨游太空,遇合上仙的梦。
“有上界神仙,乘风来往,问我平安。”这三句是说,上界神仙纷纷现身。乘风来往,来向我问平安。
这一高度主观化的幻想境界的背后,附丽着词人想要飞身轻举、摆脱尘鞅,与雄奇幽险的大自然融为一体的浪漫情怀。
“思量要栽黄竹,只平铺、海水几时干?”这二句是说,思量要遍栽黄竹,平铺到天边,几时才能将它吸干?
“黄竹”,本古诗篇名,出于《穆天子传》,乃是赴瑶池访西王母的周穆王所作。这里用作仙境的代称。词人因对闪电的联想而羡慕仙人的生活,遂发奇想,要遍栽黄竹,造成一片人间仙境。但转念一想,这茫茫湖水,怎能辟出栽竹的土地呢?这一清醒的认识是词人从梦幻世界回到了现实。今夜之游,已经尽兴,该回去了!
“归路欲寻铁瓮,望中陡落银盘。”末二句是说,夜半归去,要去寻找铁瓮城,这是太湖上空黑云消散,银盘似的一轮明月像是落尽了澄澈的湖底。
“铁瓮”,即铁瓮城,是江苏镇江的子城,相传为三国吴大帝孙权所建,以其巩固,且深狭状如瓮,故名铁瓮城。这光景表示词人经历了刚才的一番浪漫幻想之后,心境又复归于平静之中。
这首词神驰万里,想落天外,在超现实的描写中有力地抒发了词人豪迈奇崛的主观情致。
附录:木兰花慢·太湖纵眺
洪亮吉
眼中何所有?三万顷,太湖宽。纵蛟虎纵横、龙鱼出没,也把纶竿。龙威丈人何在?约空中、同凭玉阑干。薄醉正愁消渴。洞庭山橘都酸。
更残,黑雾杳漫漫,急电闪流丸。有上界神仙,乘风来往,问我平安。思量要栽黄竹,只平铺、海水几时干?归路欲寻铁瓮,望中陡落银盘。
前一篇:《唐多令·真气本无前》赏析
后一篇:《无闷·出古北口》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