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蘋风吹晚》赏析
(2024-01-26 18:28:04)
标签:
清词吴翌凤桂枝香送别 |
桂枝香·壬辰秋,蒙泉有湘中之游,蠡槎歌此调送之,邀予同作
吴翌凤
蘋风吹晚,送两桨寒潮,去程同远。多少江南旧恨,客怀难遣。楚天归梦沉沉阔,琐窗寒、静随宵掩。微霜影里,香销烛烬,乍闻秋雁。
念自昔、红亭翠馆,怅十载盟鸥,便教飞散。数遍乱山荒驿,甚时重见?乡关此后多风雪,怕黄昏、画角吹怨。相思空记,寒梅一树,和香同剪。
这是一首送别词。词题中的“蒙泉”是词人施源的别号,“蠡槎”是词人林藩钟的别号。施为江苏吴县人,林为江苏元和人,与作者均为江苏同乡。“壬辰”,当为乾隆三十七年(1772)。
本词手法巧妙,上片先借送别之语转入施源所去之地——湘中,遥想他去楚后对故友的种种思念,从被送别者的角度抒写彼此的情谊;下片则收回笔触,转写送别者——作者——过去与施源的交游及别后怀想。前后映衬,愈显其友情之深厚。
“蘋风吹晚,送两桨寒潮,去程同远。”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晚风吹来,在江边送别友人远行,舟行的路程是直到远方目的地。
“蘋风”即“风”。宋玉《风赋》云:“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故风亦称“蘋末”、“蘋风”。“吹晚”表明送别时已是黄昏。秋日黄昏,友人远行,此情此景,尤使人倍感伤怀。说两桨“去程同远”,初看似觉拙笨,细品则觉是一片留恋难舍之意。
“多少江南旧恨,客怀难遣。”接着二句是说,远赴湘中,孤身为客,愁怀无人倾吐。
江南自古以来虽是佳丽地,但也常是偏安所在,不知令多少有志之士遗恨,因此,江南亦是伤心地,施源远赴湘中,又何尝不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心理感受呢?
“楚天归梦沉沉阔,琐窗寒、静随宵掩。”这二句是说,辽阔楚天归思空荡无着落,为了挡住室外的寒意,门窗紧关。
“微霜影里,香销烛烬,乍闻秋雁。”歇拍三句是说,室外已是有了霜,室内已是香销烛烬的深夜,独自听到了秋雁的唳声。
“琐窗”以下,由楚天而转入室内,且连用“寒”、“静”、“掩”、“销”、“烬”诸字,将蒙泉独处空斋、遥念故友的种种衰飒情景和无奈情状作了深沉描绘。一放一收,气韵自显。结句“乍闻秋雁”在深夜后突兀而出又戛然而止,顿使雁唳的猝然而至及闻雁人的惊心动魄跃然纸上。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视觉、听觉与人的情感感受有一定的趋同性,夜深而独闻雁唳恰说明了思乡人的敏感。
上片这种替人垂泪式的笔法有一石二鸟之妙,一是写了蒙泉对故交的思念;二是作者对蒙泉有深透的了解,这种写法非情同手足之人不能用!
下片在空间上由湘中而至吴中,时间上也由眼前而至过去。
“念自昔、红亭翠馆,怅十载盟鸥,便教飞散。”这三句是说,回想过去,红亭翠馆,十年共读,一朝分离。
作者年轻时曾“寓陶氏东斋,日寝馈书史······积二十年”。作词此时正三十一岁,“红亭翠馆,怅十载盟鸥”当指施源与其在此段时间内共同隐居读书的生涯。尤其是刚过而立之年的作者,这十年正是从弱冠走向成熟的关键十年,二人必是莫逆之交无疑。知音远逝,天各一方,用“便教飞散”,似是怨语,又似憾语,然无论怨与憾,终归一个“情”字而已。
“数遍乱山荒驿,甚时重见?”这二句是说,数遍了一路上乱山荒驿,什么时候才能重新见面?
这两句不仅是说湘中路途迢递,也显示了作者想念之苦。问语质直中见出厚重,尤为深沉有力。
“乡关此后多风雪,怕黄昏、画角吹愁。”这二句是说,故乡今后一段时间多风雪天气,怕的是那黄昏画角最易触发心底的离恨。
这两句有的只是一片友人的深挚,担忧,嘱托,体贴,不一而足。
“相思空记,寒梅一树,和香同剪。”下片歇拍三句是说,相思空自记得,我们俩人一起共剪寒梅的时光。
尽管作者欲以美好的回忆——共剪寒梅——希求慰藉,但对离别人而言,美好的回忆与离别后的黄昏画角其实并无二致,结出的都只能是酸涩的苦果。甚至可以说,正是过去的美好情谊导致了离别后的酸苦,“相思空记”分明是说相思之苦无药可医。
附录:桂枝香·壬辰秋,蒙泉有湘中之游,蠡槎歌此调送之,邀予同作
蘋风吹晚,送两桨寒潮,去程同远。多少江南旧恨,客怀难遣。楚天归梦沉沉阔,琐窗寒,静随宵掩。微霜影里,香销烛烬,乍闻秋雁。
念自昔、红亭翠馆,怅十载盟鸥,便教飞散。数遍乱山荒驿,甚时重见?乡关此后多风雪,怕黄昏、画角吹怨。相思空记,寒梅一树,和香同剪。
前一篇:《玉楼春·空园数日无芳信》赏析
后一篇:《梅子黄时雨·江边观人送别》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