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买陂塘二首》赏析

(2024-01-06 13:27:04)
标签:

清词

吴敬梓

买陂塘

买陂塘
吴敬梓
      癸丑二月,自全椒移家,寄居秦淮水亭。诸君子高宴,各赋“看新涨”二截见赠。余既依韵和之,复为诗余二阕,以志感焉(二首)
一、
少年时、清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绋纚维处闻箫管,多在柳堤月榭。朝复夜,费蜀锦吴绫,那惜缠头价。臣之壮也,似落魄相如,穷居中蔚,寂寞守篷舍。
江南好,未免闲情沾惹。风光又近春社。茶档药碓残书卷,移趁半江潮下。无广厦,听快拂花梢,燕子营巢话。香销烛炧。看丁字帘边,团团寒玉,又向板桥挂。
二、
石头城、寒潮来去,壮怀何处淘洗。酒旗飘飏神鸦散,休问猘儿狮子。南北史、有几许兴亡,转眼成虚垒。三山二水。想阅武堂前,临春阁畔,自古占佳丽。
人间世,只有繁华易委。关情固自难已。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饥欲死,也不管于时,似淅矛头米。身将隐矣。召阮籍嵇康,把酒共沉醉。
据词序,这两首买陂塘作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吴敬梓由家乡全椒迁居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时。他在南京以文会友,广泛结交,并开始了那篇讽刺文学的鸿篇巨构《儒林外史》的创作。这两首词揭开了他后半生在南京生活的序幕。
第一首次着重追忆其早年在南京的冶游生活,继而叙及迁家南京、卜居秦淮。
“少年时、清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少年时代,在秦淮河畔清溪曲处,画船上曾经留下过他青春浪漫的风流行迹。
“清溪”,三国吴赤乌四年(241)开凿之渠,源于中山东南,入秦淮河。
“绋纚维处闻箫管,多在柳堤月夜。朝复夜,费蜀锦吴绫,那惜缠头价。”接着五句是说,他曾坐着画船流连光景,又曾系舟于柳堤月夜,在丝竹弦管声中赏玩遣兴。没日没夜地沉醉于歌舞宴饮之中,给妓女的赏赐每一掷千金。
“绋纚”,大麻绳,此指系船的缆绳,《诗经·小雅·采菽》:“泛泛杨舟,绋纚维之。”“缠头”指赠送歌女的财物,白居易《琵琶行》:“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臣之壮也,似落魄相如,穷居仲蔚,寂寞守篷舍。”歇拍四句是说,中年以后,像西汉的司马相如家徒四壁,又如东汉的张仲蔚,所处蓬蒿没人。
歇拍四句跌入中年以后的困顿落魄,词情为之一转,强烈的反差中透出深沉的感喟。由于他的豪迈疏财,不善治家,祖产为之荡尽,此处所写正是其生平的写照。
词的下片转入迁居。
“江南好,未免闲情沾惹。”换头二句是说,江南好,未免受到年少时游历的影响。
换头两句呼应上片所写的冶游生涯,也透露出他南迁的缘由。
“风光又近春社。茶铛药碓残书卷,移趁半江潮下。”这三句是说,在临近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戌日)的时节,他携带着煮茶舂药的器具和剩下的书卷,买舟东下,终于在秦淮河畔觅得了栖身之所。
据考证,吴敬梓在南京的居处应在清溪与秦淮河交汇处的淮清桥。这一带在南朝时为名门大家所居,延及清代,仍是文人雅集之所。这里不仅有水木林泉之胜,而且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文人雅士尤具吸引力。下面的写景正是展现了其居处的优雅特色,字里行间透出一片钟爱之情。
“无广厦,听快拂花梢,燕子营巢话。”这三句是说,没有高楼大厦,燕子轻飞、相对呢喃。
这两句化用史达祖《双双燕·咏燕》词意:“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怫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香销烛灺。看丁字帘边,团团寒玉,又向板桥挂。”煞拍四句是说,香烛燃尽成灰。看丁字型的卷帘边上,团团的明月悬挂于板桥之上。
“板桥”,即板桥浦,在南京西南,《水经注·江水》:“水上南北结浮桥度水,故曰板桥浦。”全词在秦淮月色终结篇,与开篇之追怀旧游相呼应。
第二首的视角又自不同。如果说第一首词是以个人命运变迁的线索串联起全篇的话,那么第二首的视野更其广阔,它从抒写历史的兴亡之感入手,从而化解人世的盛衰荣辱,以退隐放旷为其人生归宿。
南京因其龙盘虎踞的地理形势、六朝古都的历史地位,历来是文人墨客咏史怀古、感慨兴亡之感的对象。这首词的上片也是借古都而抒今盛衰之感。
“石头城、寒潮来去,壮怀何处淘洗。”第二首开头二句是说,寒潮来去,石头城依然在那里,我的壮志正在洗涤。
词人由石头城兴起感怀,作为这座古城的象征,石头城凝聚了历史的沧桑,因而最能让人发思古之幽情。石头城原本依山临江而建,长江从其山麓流过,故而诗人词客多借江涛危城抒怀。
“酒旗飘飏神鸦散,休问猘儿狮子。”这二句是说,酒旗飘杨,神鸦散去,别问我那猘儿狮子去哪儿了。
“酒旗飘飏”乃典型的江南景色,正如杜牧所咏“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江南春》);“神鸦散”乃状神庙的香火冷落,与辛弃疾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盛况适成对照。古人常为一些英雄豪杰立庙祭祀,“神鸦散”也就说明这些人物已渐被世人所遗忘,“休问猘儿狮子”正是写那些叱咤风云的豪杰之士已被历史的长河所淘汰。“猘儿”,原指孙策,《三国志·吴书·孙策传》注引《吴历》谓曹操曾叹道“猘儿难与争锋也”;此指建立霸业的雄杰;无论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怎样威武雄壮的话剧,一切的兴亡盛衰都转眼成空,他们留下的城垒楼台也只成了让人凭吊的陈迹。
“南北史,有几许兴亡,转眼成虚垒。”这三句是说,南北朝代的兴衰,转眼间都已成为过去。
“三山二水。想阅武堂前,临春阁畔,自古占佳丽。”上片歇拍四句是说,三山两水,想起曾经阅武堂前。临春阁旁的美景,历史上一直保存了这种美丽。
这种感慨化为了“三山二水”与“阅武”、“临春”的对比映照。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诗云:“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阅武堂”、“临春阁”都是南朝宫中的建筑,齐东昏侯曾于阅武堂前建芳乐苑,陈后主则在光昭殿前起临春、结绮、望仙三阁,这些建筑均穷极侈丽,帝王后妃于此荒淫游乐。“佳丽”乃用谢眺《入朝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句。统治者的殿阁楼台总是占佳水好山之地而建,但面对山水长存,人与楼阁都堙没于历史的尘埃中,这就是金陵古都留给人们无穷的感喟。
“人世间,只有繁华易委。关情固难自已。”换头三句是说,人间世界,只有繁华易逝,而人们的感慨总是不会停息。
过片对上片的感慨兴亡作一挽结,然后转入个人情怀的抒发。
“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这二句是说,偶然在秦淮岸边买了一处房屋,觉得比家乡还美。
词人对能够卜居秦淮感到由衷的高兴,比起家乡的闭塞褊狭、族人的尔虞我诈,这里是一片新天地,让他舒心快意
“饥欲死,也不管于时,似淅矛头米。”这三句是说,哪怕饥饿欲死,再也不愿过问俗事,就像在战场中造饭。
“淅矛头米”典出《世说新语·排调》:桓玄与周围的人“作危语”(说出一连串形容危险情景的话),说“矛头淅米箭头炊。”余嘉锡释为:“此不过言于战场中造饭,死生呼吸,所以为危也。”(《世说新语笺疏》)
“身将隐矣,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沉醉。”末四句是说惟愿尚友古人,与阮籍、嵇康这样的放达之士为伍,放浪形骸之外,沉醉美酒之中,退隐自守。

附录:买陂塘
吴敬梓
癸丑二月,自全椒移家,寄居秦淮水亭。诸君子高宴,各赋“看新涨”二截见赠。余既依韵和之,复为诗余二阕,以志感焉(二首)
少年时、清溪九曲,画船曾记游冶。绋纚维处闻箫管,多在柳堤月榭。朝复夜,费蜀锦吴绫,那惜缠头价。臣之壮也,似落魄相如,穷居仲蔚,寂寞守蓬舍。
江南好,未免闲情沾惹。风光又近春社。茶铛药碓残书卷,移趁半江潮下。无广厦,听快拂花梢,燕子营巢话。香销烛炧。看丁字帘边,团团寒玉,又向板桥挂。
石头城、寒潮来去,壮怀何处淘洗。酒旗飘飏神鸦散,休问猘儿狮子。南北史,有几许兴亡,转眼成虚垒。三山二水。想阅武堂前,临春阁畔,自古占佳丽。
人间世,只有繁华易委。关情固难自已。偶然买宅秦淮岸,殊觉胜于乡里。饥欲死,也不管于时,似淅矛头米。身将隐矣。召阮籍嵇康,披襟箕踞,把酒共沉醉。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汉族,安徽省全椒人。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