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蝶恋花·又到绿杨曾折处》赏析

(2023-12-09 18:01:31)
标签:

清词

纳兰性德

蝶恋花

离情

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词人身为一等侍卫,常随侍康熙帝出巡。作为一个“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敏感词人,他并不因帝王的宠遇而在作品中矫饰自己的情感,常常直抒胸臆。这首词即写负皇命行役在外,路过旧日与亲友分别的地方,而引起的惆怅之情。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然而又都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又来到昔日折柳相送友人的故地,骑马默默垂鞭徐行,心绪沉沉惝恍迷离,在无望的秋思之途踏行。
起句写路过旧日与亲友分别的地方。古人有折杨柳枝赠别的风俗。“又到”点明重过旧地,“绿杨曾折”说明当年分别是在春夏之时,“曾折处”言明重过之处是与亲友分别的地方。过去离家,在这里折枝赠别;今番远征,又在这里折柳临歧。作者行至此处,往日分别的情景,自然涌上心头。“不语垂鞭”一句,勾画出了作者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之中,闷闷不乐,任马缓缓行走的景象。“踏遍清秋路”,既点出这次重来旧地的季节是秋天,又写出徘徊故地的神态。出于对仕途的厌倦,诗人含愁赍恨地离开京城,陪伴皇帝出发。一路上,诗人无精打采,怅然若失。这两句有静有动,动静交织,把作者当时沉思神态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真是诗情兼有画意。
“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四五句是说,衰草无边已了无生趣,大雁远去关塞遥远。
第四、五句写眼前所见所闻。“衰草连天”是眼前所见实景,写衰败的秋草,直接天涯,恰似自己心中的离愁别恨,连绵不断,无边无际。“雁声远向”是耳闻,这大雁,鸣叫着朝着关塞远飞而去。这和征戍人步入穷荒一模一样。所以听到雁声嘎然长鸣,使人触景生情,添愁惹恨。放眼平芜,毫无意绪,抬头仰望,也是兴味索然。“衰草”、“雁声”均给人以凄凉肃杀之感,通过景物描写,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愁苦情怀。“无意绪”是作者看见眼前景物之后所产生的感受,这三字是全词之眼,整首词的描写都是围绕着三个字展开。“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为自关中通向塞北的交通要冲。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下片前三句是说,天涯羁旅之苦却也无妨,只可恨那西风,吹散吹灭了多少穿越古今的美梦。
由衰草连天,雁声远去,联想到自己行役天涯的苦楚。“不恨”二字是反语。“只恨”二句道出了长期行役天涯的苦楚。由于行役天涯与亲友难以相聚,时光过得飞快,使往事如梦一般难再寻觅,这种生活,何时是尽头?“只恨西风”含蓄地写出了作者怅惘的情怀。“西风”,与“清秋”、“衰草”、“雁声”相联系。秋风起了,吹梦无踪,一瞬间,便觉年华飞逝,使人有今昔云泥之叹。
“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末二句是说,明天,行程还在延续,乍寒的新雨打湿衣衫,更觉凄冷孤单。
以设问句写出羁旅生涯的感慨。结句与首句呼应,写旧地重游,百感交集,更何况寒雨绵绵,沾衣惹袖,这客途秋恨,比刚刚离京时一定更深更浓了。
这首词,从折柳开始,以寒雨收束,结构完整。格调凄凉哀婉,充满忧愁伤感之情。

附录:蝶恋花
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注释
绿杨曾折:古人在送别时,有折柳枝相赠的习俗。

不语垂鞭:引用唐温庭筠《晓别》诗:“上阳宫里钟初动,不语垂鞭上柳堤。”垂鞭,放马慢行。

衰(shui)草:指秋天的草。

意绪:心绪;心情。南齐王融《咏琵琶》:“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

萧关:关口名。在今甘肃平凉县,古为西北边地要塞。

行役(yì):指因公务而长期在外跋涉。

成今古:谓今与古距离遥远,实为感叹光阴易逝。

几许:多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