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问君何事轻别离》赏析
(2023-12-07 18:17:52)
标签:
清词纳兰性德菩萨蛮思归 |
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梦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纳兰性德22岁中进士,随后当上了跟自己同样年轻的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在仕途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然而生长在显赫之家的他追求自由舒展的个性,对这显耀职位没有多大的兴趣。除了跟皇帝巡游江南之外,他几乎每次离开家庭,心里总是不痛快的。在家时间少,只能让万缕情丝,缠绕在断鸿零简里。因而,他的恨别词写得相当有特色,这首描写思乡念家的《菩萨蛮》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词写与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这一年康熙平了三藩之乱,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被任为太子太傅,二十八岁的纳兰性德随驾东出山海关,到清朝发祥地巡视,并祭祀长白山。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试问我为何轻易地离别?一年能有几次圆月。
第一句以设问的方式问自己。明明清楚得很自己是跟皇帝南巡北狩,却反问自己为“何事”别妻离家,可知作者心中的苦闷和矛盾。一个“轻”字更见出作者对妻室家庭的重视与自身处境的无奈。第二句又问自己一年当中能有多少跟家里人团圆相聚的时光,对自己的处境表示感叹。
“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三四句是说,北国的杨柳刚刚长成丝绦般的柔条,家园已是三春过尽的时分了。
第三四句通过写景来思乡的心情。
词的上片就这样因情写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把纳兰性德对家室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羁旅天涯生活的厌恨表达出来了,不事雕饰,而情思宛然。笔触有如行云流水,自然舒畅。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五六句是说,春天归去我却不能归,行船松花江被江阻隔。
第五句再写自己的思归与不能归的无奈。第六句点明自己归不得的原因,是身在松花江上侍奉皇上巡视边疆。
“旧梦逐寒潮,啼鹃恨未消。”末二句是说,往事悠悠像寒冷的江潮,悲啼的杜鹃怨恨未消。
第七句写夜深人静时,作者的感情更加敏锐,往事涌入梦来,像寒流一般滚滚而至,第八句说自己像一只哀啼的杜鹃鸟,离情别恨无以消除,写出了诗人身在北疆十分孤寂的内心。
词的下片就这样直写胸臆,以故园归去的春天比自己的不归,以不尽的寒潮反映自己的心潮,以含恨啼血的杜鹃象喻自己的怅恨,抒发自己对妻室故园的魂牵梦绕,把思归的悲苦心情和盘托出。
附录:菩萨蛮
纳兰性德
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杨柳乍如丝,故园春尽时。
春归归不得,两桨松花隔。旧梦逐寒潮,啼鹃恨未消。
注释
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也用作曲牌。亦作《菩萨鬘》,又名《子夜歌》、《重叠金》等。
问君:词人自问。
一年能几团圆月:指自己与家人一年能团聚多久。
乍(zhà)如丝:指刚刚吐出新绿时。
故园:指词人家所在的北京。
春归:乘春而归家。
松花:松花江。
啼鹃(tíjun):鹃,杜鹃,传说杜鹃啼叫声为“不如归去”。
恨:遗憾。
前一篇:《菩萨蛮·催花未歇花奴鼓》赏析
后一篇:《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