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赏析
(2023-12-03 18:01:51)
标签:
清词纳兰性德如梦令思归 |
如梦令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词抒羁旅之怀,见思归之意。词人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曾扈驾东出山海关祭祀长白山,从词中所写景物来看,应该是这次扈驾东行时所作。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旷野中万千毡帐,我寂寞独处,不停地饮酒,竟至沉醉。颓卧帐中,抬头仰望,只见满天繁星摇曳,仿佛就要从天空飞坠而下。
首句之景,突出塞外特色。“穹庐”即毡帐,是游牧民族为适应长期迁徙生活而用毛毡等材料建成的易于拆迁的居所,因为其外形似穹隆而得名。此句写景极为阔大,无尽的原野,无边的夜空,天上星光点点,地上穹庐千万。辽阔、空旷、悠远、静谧之中,透出神秘色彩,确实是祭山的气氛。在这样的写景词句下,缀以“人醉”二字,显得十分突兀奇特:因何而醉?醉意如何?词人并没有急于交待,留下悬念。第二句描绘原野星景,渲染淋漓醉态。塞外漠北,空气清新,能见度极高,夜空中星光明亮。在无尽的原野上,这应该是最醒人眼目之景。醉中的词人注意到了它,但是,由于是在沉醉中,醉眼朦胧,原本清晰明亮的星星,“星影”隐约重叠,不仅如此,由于醉步踉跄,星影似乎还“摇摇欲坠”。这句话表现醉态,从醉中错觉落笔,动静易位,给人翻新出奇之感。沉醉中的人为什么还要步出穹庐,仰观星空呢?词中仍没做交待,悬念又添一层。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三四句是说,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得粉碎。
三四两句写由于河水声响,惊醒归梦。“狼河”,又称白狼河,即今东北的大凌河。依常理,梦是不可能被“隔”、被“搅”的,但归梦破灭难成,词人却先怨白狼河阻隔,再怨白狼河水搅碎,看似无理,实为至理所在:满是醉意之人,能见星空摇坠,如何不能有河水搅梦之想?这两句借醉态抒发执著的思乡之情,沉稳之中,实寓飘逸摇曳之思。至此,之所以“醉”、之所以起视星河的原因都被揭示出来:一个“归”字,就是全部答案。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末三句是说,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最后三句是醉中人的所思所想。“还睡”的重叠,虽然是词调的要求,这里却也用得恰如其分,就像醉中人的絮语,毫不给人生硬之感。最后一句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要睡的原因:因为清醒过来之后,比醉中、睡中更加“无味”。为什么“无味”呢?当然是归思难息了。这里以“醒”字回应“睡”字,表达词人愿沉睡、愿沉醉而不愿清醒的深意,正在归思难已。
读完全词,一个沉醉之中,犹饱受归思折磨的词人形象,也就树立在读者面前了。
附录:如梦令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注释
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穹庐:圆形的毡帐。
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解道:知道。
作者简介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一年后太子更名胤礽,于是纳兰又恢复本名纳兰成德。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性德的曾祖父,是女真叶赫部首领金石台。金石台的妹妹孟古,嫁努尔哈赤为妃,生皇子皇太极。
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兼修,十七岁入国子监,被祭酒徐文元赏识,推荐给内阁学士徐乾学。十八岁参加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十九岁参加会试中第,成为贡士。康熙十二年因病错过殿试。康熙十五年补殿试,考中第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
拜徐乾学为师。他于两年中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深受皇帝赏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景逼真传神。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等,
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而后一病不起。七日后,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公元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仅三十岁(虚龄三十有一)。
前一篇:《思佳客·香阁银灯蜡炬浓》赏析
后一篇:《江城子·咏史》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