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佳客·香阁银灯蜡炬浓》赏析
(2023-12-03 13:32:15)
标签:
清词汪森思佳客相思 |
思佳客
汪森
香阁银灯蜡炬浓,绣屏六曲隐芙蓉。啼红怨杀移箏柱,一寸心灰此夜中。
欢绪少,酒杯慵,晓云易散月华空。相思只恨蓬山隔,不为珠帘抵万重。
词的上片写深闺的环境及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香阁银灯蜡炬浓,绣屏六曲隐芙蓉。”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在香阁上挑亮银灯,整个屋子里弥漫了蜡炬的光辉,然而六曲绣屏隐去了上面的芙蓉花。
首两句以细腻的笔法描写主人公的环境。香阁、银灯、蜡炬、绣屏都表现出女主人公住处的优雅,同时也衬托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寂寞。“芙蓉”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隐喻丈夫,芙蓉易联想起“夫容”。这两句借鉴了李商隐的《无题》诗,与“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在写法上相似。“蜡炬”意象用来表现思念之情,如李商隐《无题》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以烛泪拟相思之泪,以蜡炬燃烧成灰喻爱情的坚贞不渝。词中“蜡炬浓”也用来表现相思之切。
“啼红怨杀移箏柱,一寸心灰此夜中。”三四句是说,凝视着燃烧的红烛,见烛泪流淌心生哀伤,便调筝弹奏相思之曲,“一寸相思一寸灰”用在今夜再也贴切不过了。
这两句仍写主人公的相思,从首句“蜡炬”二字生发出来。“箏柱”,箏柱斜立,有如飞行中的雁行,也称箏柱为雁柱,或筝雁,在诗词中常比喻捎信的使者。“一寸心灰”,又是化用李商隐《无题》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的诗意。
下片换一个角度,写在外的男主人公的思念。写景有些变化,从上片写室内移到室外,而在时间上是上片的继续,在情绪上则更进一步深化。
“欢绪少,酒杯慵,晓云易散月华空。”换头三句是说,聚少离多,孤寂的日子里,也慵懒得没有心思举杯消愁。相聚既如早晨的云彩一般容易散去,人生亦如昨夜的月辉转眼即空。
一“慵”字,形象地表现出男主人公愁苦难堪的心情。“晓云易散月华空”,这是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叹。从“月华”到“晓云”指时间的推移,也说明男主人公也同样一夜相思未睡。同时这又是写窗外之景,从女主人公的室内的“蜡炬”到男主人公窗外的“月华”,彼此痴痴的思念与盼望之情宛然可见。
“相思只恨蓬山隔,不为珠帘抵万重。”末二句是说,相思就像仙凡之隔,相见之难就像咫尺天涯。
词最后两句,在李商隐《无题》诗“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的基础上翻转一层。
这首词写相思柔情,意象多沿用李商隐的《无题》诗,如蜡炬、绣屏、蓬山、芙蓉等等,技法圆熟,意境完整,虽有因袭成分,但并非与故人雷同,细味自知。
附录:思佳客
汪森
香阁银灯蜡炬浓,绣屏六曲隐芙蓉。啼红怨杀移箏柱,一寸心灰此夜中。
欢绪少,酒杯慵,晓云易散月华空。相思只恨蓬山隔,不为珠帘抵万重。
作者简介
汪森(1653-1726)字晋贤,号碧巢。浙江桐乡人,原籍安徽休宁。清贡生。官桂林通判,调太平。迁郑州知州,以丁忧不赴。服除,补刑部员外郎,擢郎中。少即工诗,与朱彝尊等游。与兄文桂、弟文柏并称“汪氏三子”。朱彝尊编《词综》,得其助力为多。其诗古体得力于陶渊明、高适、岑参,近体浸淫于大历诸子。其词能标举新异,不为绮靡之音。有《小方壶存稿》、《裘杼楼诗稿》。词集名《桐扣词》、《月河词》。
后一篇:《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