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金缕曲·客窗初夏,触景思乡》赏析

(2023-12-02 13:36:17)
标签:

清词

查慎行

金缕曲

触景思乡

金缕曲·客窗初夏,触景思乡
查慎行
地尽天连蜀。听啼鹃、几声催放,四山踯躅。看到此花人情倦,翻爱阴阴夏木。来掩映、隔窗棋局。翠叶枝头红相压,尽殷鲜、不受蜂须触。一颗颗,荆桃熟。
露梢添引光如沐。只从他、出阶成笋,出墙成竹。游子新来田园梦,长绕采桑邻曲。镇邂逅、村妆不俗。插鬓野芳风吹堕,乍归来、微雨鸠鸣屋。裙共草,一半绿。
这首词是作者客居贵州时所作。作者为浙江海宁人,时逢壮年,为人幕僚,又久客他乡,满腹乡愁,触机而发,遂浓缩于这首词中。
“地尽天连蜀。听啼鹃、几声催放,四山踯躅。”这首词开头四句是说,天地尽头与蜀境相连。听到杜鹃悲啼,也似乎是在催促四周杜鹃花开放,四山唯有一派殷红。
前四句写所处之地,所见之景。起句写凭窗远眺时所见。这里的“地”即客居贵州之地。“地尽”表明他看得很远,并且想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家乡。然而,望断黔地也不见边际,唯有天地尽头与蜀境相连。这也是想象中的相连,不是他凭窗张望所及,而自己的家乡更在蜀境的千里之外。凭窗的初衷就是想通过遥望乡关以缓解、抚慰乡愁。凭窗所见竟与之相反。地之可尽而乡关不见,又徒增乡愁无限。客窗远眺之时,传来鸟声,引人倾听。可是听到的竟是以啼血著称的杜鹃鸟的悲鸣,不免令人惊心动魄。词人遥望乡关之时,听到杜鹃的啼声,其情何堪!“踯躅”即杜鹃花。鸟与花同名,错综其词以避重复。四山唯有一派殷红,仿佛杜鹃啼血之效。这氛围对于一个仕途不顺、客居异乡的游子来说,更是难以自持。
“看到此花人情倦,翻爱阴阴夏木。来掩映、隔窗棋局。”这三句是说,看到杜鹃花望而生倦,反而爱家乡的绿荫重重的夏天的树木。透过树木的绿荫,隐约可见窗内对弈的棋局。
“看到”二句,由触景转为思乡。一个“倦”字传达出无法再看下去的情愫。四山的杜鹃花引出家乡的夏木,啼血之红引出阴阴之绿,两相对比,家乡的夏木绿得诱人。“来掩映、隔窗棋局”,写记忆中的美好情景,极富诗情画意。这里不直接写人,而人的闲适清高已活脱显现在读者面前。客窗与家乡,山花与夏木相对比,怎能不令他心驰神往。随后,词人的脑海中又浮现出阴阴夏木的另一种生机,另一番情调。
“翠叶枝头红相亚,尽殷鲜、不受蜂须触。一颗颗,荆桃熟。”这几句是说,在茂密的树荫中,鲜明的红色与夏木的浓绿交相辉映。那枝头的殷红惹人爱怜,却不为蜂蝶所迷恋,原来是一颗颗成熟的樱桃挂在枝头。
在这里,词人以充满情趣的田园生活同眼前单调的幕府生活相比,将凝重、深厚的乡愁展现在读者面前。客窗所写为实写,“夏木”以下为虚写,变化错落,极富层次感。
下片写出想象中的家乡的另一派风光。
“露梢添引光如沐。只从他、出阶成笋,出墙成竹。”换头三句是说,竹林经过夏露的滋润,更加鲜明亮丽,生机勃发。出阶的地方有竹笋冒出,出墙的地方,已经成长为竹子。
“露梢”句由夏木转向竹林,由窗前转向田园。“成笋”、“成竹”,都是江南园林最有特色的景物,并且是作者最感亲切的景物。
“游子新来田园梦,长绕采桑邻曲。镇邂逅、村妆不俗。”这几句是说,我最近常常梦到故乡的田园,我的思念常常围绕着邻居一位采桑的女子,那次相逢,虽然村姑打扮,但气质不俗。
“游子”句写其诗情与联想,他因思乡而魂牵梦绕,似乎在梦中回到家乡,并且看到家乡最为动人的场景。以下都是对梦境的描绘,特别是一个迷人的江南少女形象活生生地在他笔下塑造出来,极其清新,极其亲切。“长绕句”写出他思念的是一位邻里的采桑女子,她具有特殊的气质。
“插鬓野芳风吹堕,乍归来、微雨鸠鸣屋。裙共草,一般绿。”末几句是说,那一次采桑归来,天正下着小雨,斑鸠鸟在屋檐旁鸣叫,她插在鬓边的野花正被风吹落。她的裙子,像草一般的绿,绿得诱人。
这个采桑女的形象充满了纯真的青春活力,并不是词人设想别后的情景,而是在以往生活中给他留下的最强烈、最令他动情的形象。
全篇善于写出画面一般的景色,生动传神,充满感情。他以一种极富感情、极具生活情趣的意境展现出家乡的美好,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附录:金缕曲·客窗初夏,触景思乡
查慎行
地尽天连蜀。听啼鹃、几声催放,四山踯躅。看到此花人情倦,翻爱阴阴夏木。来掩映、隔窗棋局。翠叶枝头红相亚,尽殷鲜、不受蜂须触。一颗颗,荆桃熟。
露梢添引光如沐。只从他、出阶成笋,出墙成竹。游子新来田园梦,长绕采桑邻曲。镇邂逅、村妆不俗。插鬓野芳风吹堕,乍归来、微雨鸠鸣屋。裙共草,一般绿。
作者简介
查慎行(1650-1727)字悔余,号初白,初名嗣琏,字夏重,号他山,又号橘洲。浙江海宁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进士。授编修。充武英殿书局校勘。康熙五十二年(1713)乞归。雍正间受其弟查嗣庭案牵连被逮,诏特许释归乡里。旋病卒。为清初宋诗派代表人物,尤致力于学苏轼,其诗清真隽永,亦典切亦空灵,妙在能达。为“清初六家”之一。亦工词,清新畅达。有《敬业堂集》。词集名《余波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