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影·秋柳》赏析
(2023-10-25 18:28:35)
标签:
清词李良年疏影秋柳 |
疏影·秋柳
李良年
旗亭陇首,正新霜乍点,斜日风聚。一片秋声,几树萧疏,惊心十里津堠。行人欲折还教住,为记得、别离时候。洒渭城、朝雨如烟,曾向画桥分手。
何处无情玉笛,忍教一夜里,吹堕江口?系马无人,忍取寒枝,唯有晚霞依旧。相思最是鸳鸯渡,应渐冷、碧纱窗牖。纵待得、来岁春还,只恐那人腰瘦。
这是一首秋日离别怀人词,词题为“秋柳”,但词的内容并不是咏柳,而是抓住人们所赋予柳的离别文化意蕴,将今与昔、伤别与怀人交织在一起,尽情挥洒诗人的离愁别绪,创造出多层次的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境界。
“疏影”原为宋姜夔咏梅词自度曲的调名,后世追步此调的词作也大多不外乎咏梅或咏梅影,而李良年则能独辟蹊径,以咏柳来抒写自己的离情。
“旗亭陇首,正新霜乍点,斜日风聚。”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陇山下的酒楼,深秋霜风正起的节候。
词一开头就点明现时所处的地点。唐代诗人李白《古风》之二十二云:“秦水别陇首,幽咽多悲声。”词中点出这一地点,不言离别而别意已隐含其中。时间为深秋,又为这种离别渲染了一股浓浓的凄凉氛围。
“一片秋声,几树萧疏,惊心十里津堠。”接着三句是说,在一片秋声中,春夏依依的杨柳已变得稀疏,在即将分别的渡口,十里之内唯有那守望所默默独立,触目惊心。
这三句是对眼前的景物描写。“津堠”,是古代渡口边的的守望所。“惊心”二字,不仅写出了词人面对眼前凄凉景致的感受,而且也由景入情,为下文作了铺垫。
“行人欲折还教住,为记得、别离时候。”这二句是说,分别时行人欲折柳又不忍折,只是为了记得往昔别离的时候。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此处前一句通过欲折柳又不忍折的动作,含蓄地表达了欲别又不忍别的幽微情感,后一句则不仅是对“欲别还教住”的行为的解释,而且把时间从现时拉回到往昔。
“洒渭城、朝雨如烟,曾向画桥分手。”歇拍是说,昔时是在春雨如烟中,在桥边分手。
歇拍是对过去春日送别的回忆,其中“洒渭城,朝雨如烟”的词句,乃是从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中化出。昔时是在春雨如烟中分手,今日又在深秋离别,人生的聚少离多,在一个“曾”字的点化中,显得格外醒目,也令人倍感凄恻悲凉。
下片开头又宕开来写,将上片的思绪拉回现实,把今朝的离愁别绪补足。
“何处无情玉笛,认教一夜里,吹堕江口。”换头三句是说,什么地方无情的玉笛,吹了一夜,吹得人离开了江口?
这是对笛声提出的质问,这种迁怒与物的写法,进一步表达了对离别到来的无奈与惆怅。
“系马无人,忍取寒枝,唯有晚鸦忆旧。”这三句是说,系马的地方没有人,只有在寒枝上,晚鸦开始飞回。
这三句既是对眼前离别场景的描述,又勾起对过去别景的回想。因离别而感到孤独,由孤独而回忆往昔,这一切在词人细密的笔下,显得悱恻动人。
“相思最是鸳鸯渡,应渐冷、碧纱窗牖。”这二句是说,离别之后,那曾留下两人欢声笑语的鸳鸯渡和碧纱窗内,只剩下伊人相思的身影,怎不令她倍感孤寂芞恓惶。
这两句是词人对别后情形的想象。“鸳鸯渡”,是鸳鸯水边的渡口,在河北省境内,这里借指两人的定情之所。此处不写自己如何思念对方,而是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这种进一层的写法不仅能把相思之苦委婉叙出,而且还收到一箭双雕、一笔两面的效果。
“纵待得、来岁春还,只恐那人腰瘦。”末二句是说,纵来岁春还相聚,只恐怕心上的人儿憔悴得腰都瘦了一圈。
结拍人之所以“腰瘦”,是因为相思之苦,离愁之深,其中既饱含着对“那人”深深的担忧和怜惜,又饱含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的那种因执着而倍受的煎熬。人生聚少离多的怅恨,尽浓缩在这短短的两句中。
附录:疏影·秋柳
李良年
旗亭陇首,正新霜乍点,斜日风聚。一片秋声,几树萧疏,惊心十里津堠。行人欲折还教住,为记得、别离的时候。洒渭城、朝雨如烟,曾向画桥分手。
何处无情玉笛,认教一夜里,吹堕江口?系马无人,忍取寒枝,唯有晚鸦忆旧。相思最是鸳鸯渡,应渐冷、碧纱窗牖。纵待得、来岁春还,只恐那人腰瘦。
前一篇:《暗香·绿萼梅》赏析
后一篇:《忆王孙·春望》赏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