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咏芦花遥和钱舍人》赏析
(2023-10-19 13:44:26)
标签:
清词曹贞吉解连环咏芦花 |
解连环·咏芦花遥和钱舍人
曹贞吉
惊风凄切,满江干一片,冻云吹折。飘万点、不辨东西,枉赚得行人,鬓丝添雪。明月光中,隐沙岸、鸿声清绝。更闲随钓艇,暗入柴门,伴人骚屑。
助他怒潮呜咽,卷兴亡旧恨,浪花明灭。笑垂杨、只解飞绵,难点上征衫,迷离成铁。露冷蒹葭,还记得、绿芽如发。问故家、秋娘何在,风流总歇。
在我国传统的咏物文学中,山水与花鸟为两大宗。咏花之作多集中于梅、兰、菊、桂、海棠、牡丹诸品,而芦花则少有人道及。
咏物与怀古是曹氏词作的两大内容,也最为人称道。
“惊风凄切,满江干一片,冻云吹折。”这首词开头三句是说,阵阵凄清的秋风之中,满布江岸的芦花仿佛被吹散的云朵。
“飘万点、不辨东西,枉赚得行人,鬓丝添雪。”接着三句是说,万点芦花随风上下,四处飘荡,落在身处异乡的词人头上,鬓丝好像被染白,令人徒增岁月消磨、年华老大之感。
这是在一个秋天的月夜,词人乘船游于江中,岸边满是芦花。这样的景致,在陆游看来是人生的快事:“最是平生会心处,芦花千顷月明中”,而在曹贞吉却成了忧愁的药引。
“明月光中,隐沙岸、鸿声清绝。”这二句是说,月光下沙岸边鸿雁叫了几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十分清亮,又让人多了一层哀愁。
“更闲随钓艇,暗入柴门,伴人骚屑。”歇拍三句是说,纷纷扬扬的芦花,随着钓船,飞进门户,飞到了人身上,更添凄苦。
上片与别家大同小异,语不惊人。
“助他怒潮呜咽,卷兴亡旧恨,浪花明灭。”下片首三句是说,芦花助推怒潮呜咽,卷起了兴亡旧恨,潮水激起层层浪花,在月光下时隐时现。
下片首三句奇峰突起,这样的字句多见于观潮的语境中,而在咏芦花的词中则此前未经人道及。据《吴越春秋》记载,伍子胥在楚遭祸,于躲避追杀逃往吴国的途中,一位渔父见他饥饿,就去给他取食物。渔父走后,伍子胥起了疑心,以为他是去告发自己的,于是躲进了岸边的芦苇丛中。不久,渔父携酒食前来,不见伍子胥,就大呼:“芦中人,芦中人!”叫了数遍,伍子胥才出来。后世即以“芦中人”指称伍子胥。又据同书记载,吴王夫差中了越王勾践的离间之计杀了伍子胥,投尸江中,伍子胥死后成为潮神,“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欲报仇雪恨。潮水与芦花通过伍子胥这一中介,建立了有机的且富有感情的联系。伍子胥助夫差几乎灭了越国,但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最后反被越国所灭,这就是词中所指“兴亡旧恨”。
“笑垂杨、只解飞绵,难点上征衫,迷离成铁。”这三句是说,笑那垂杨,把那杨花落到征人的衣衫之上,让人倍觉凄清。
杨花与芦花相似,都呈絮状。杨花飘于春夏之际。而杨柳并不管这些,只顾自家飞花,所以词人笑它,而这笑分明透着烦恼和苦涩。
“露冷蒹葭,还记得、绿芽如发。”这二句是说,转瞬间已到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深秋,芦苇又飞花,回想芦苇初生,嫩绿的细芽好似发丝。
“问故家、秋娘何在,风流总歇。”末二句是说,到如今已年老色衰的秋娘,当初的风流哪里去了?
词人在在这里运用拟人化的手法慨叹岁月催人、年华易逝,与上片“鬓丝添雪”相应。拟人是咏物文学中写作者运用的最为普遍的一种方法,但曹贞吉的技巧较一般人更为圆熟。
附录:解连环·咏芦花遥和钱舍人
曹贞吉
惊风凄切,满江干一片,冻云吹折。飘万点、不辨东西,枉赚得行人,鬓丝添雪。明月光中,隐沙岸、鸿声清绝。更闲随钓艇,暗入柴门,伴人骚屑。
助他怒潮呜咽,卷兴亡旧恨,浪花明灭。笑垂杨、只解飞绵,难点上征衫,迷离城铁。露冷蒹葭,还记得、绿芽如发。问故家、秋娘何在,风流总歇。
后一篇:《浣溪沙二首》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