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二首》赏析
(2023-10-21 18:18:12)
标签:
清词王士禛浣溪沙红桥 |
浣溪沙·红桥同箨庵、茶村、伯玑、其年、秋崖赋(二首)
王士禛
其一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澹烟荒草旧迷楼。
其二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销。
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
王士禛在清代以提倡“神韵”理论而开宗立派,为清初诗坛盟主。倚声题词是他年轻时的勾当,中年之后,即不再涉足此道。这一组《浣溪沙》是他于顺治十七年(1660)二十七岁到扬州任州府推官后所作。词题之中箨庵为袁于令,茶村为杜濬,伯玑为陈允衡,其年为陈维崧,秋雅为朱克生。当时他还写有一篇《虹桥游记》,记述这次出游以及乘兴唱和的经过。
这两首词写的是作者和好友这次游览扬州红桥一带的经过,所描写的景色,既有步行时所见,也有泛舟水上时所见,但以后者为主。两首词均以情调悠闲、忧思清淡和笔调自然俊爽、清新流动为特色。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第一首上片三句是说,出了城的北面清流映带,红桥风物在眼中带有秋天的意味。回望绿杨城郭,那里是扬州城。
开头三句,大致见于《游记》中:“出镇淮门,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散文就这样把游览过程顺着次序叙述下来,好处是让人看得明白。而词则不必按序细说,它允许跳跃,允许留有空白,经过浓缩,只剩下几个音调和谐的七字句,省略了过程,却突出了景色和感受。尤其是“绿杨城郭是扬州”一句,是从红桥方向回望扬州城,在富于色彩的描叙中渗透着浓郁的亲切感,创造了散文所难及的意境,成为传诵的名句。
“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澹烟荒草旧迷楼。”下片三句是说,西望雷塘古迹在什么地方呢?遗迹难觅使人发愁。淡烟荒草是旧时的迷楼。
一千多年后,王士禛和他的们游览扬州无论是迷楼,还是雷塘,遗迹已很难寻觅。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销。”第二首上片是说,白鸟和红色的荷花引领着画桡向前,红桥出现在垂杨影里,要寻找往事惆怅莫名。
“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下片三句是说,遥指通向平山堂的山外道路,无数鸟儿飞翔而过水路迢迢。就把这思古幽情付与广陵潮汐吧。
《游记》中有这么一笔“游人登平山堂,率至法海寺,舍舟而陆,径必出红桥下”,是平实的叙事,但在词中却构设出一幅画面,表现了游人的动态,并用飞翔的鸟影把读者的视线引向远处,写出了幽远不尽的诗意和缠绵怅惘的情趣。
附录:浣溪沙·红桥同箨庵、茶村、伯玑、其年、秋崖赋(二首)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荒草旧迷楼。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销。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
作者简介
王士祯(1634—1711),原名王士禛,字子真、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人称王渔洋,谥文简。新城(今山东桓台县)人,常自称济南人,清初杰出诗人、学者、文学家。博学好古,能鉴别书、画、鼎彝之属,精金石篆刻,诗为一代宗匠,与朱彝尊并称。书法高秀似晋人。康熙时继钱谦益而主盟诗坛。论诗创神韵说。早年诗作清丽澄淡,中年以后转为苍劲。擅长各体,尤工七绝。但未能摆脱明七子摹古馀习,时人诮之为“清秀李于麟”,然传其衣钵者不少。好为笔记,有《池北偶谈》、《古夫于亭杂录》、《香祖笔记》等,然辨驳议论多错愕、失当。
前一篇:《解连环·咏芦花遥和钱舍人》赏析
后一篇:《蝶恋花·和少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