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和人潼关》赏析
(2023-10-08 18:17:30)
标签:
清词曹贞吉满庭芳潼关 |
满庭芳·和人潼关
曹贞吉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潼关险峻,倚山带河,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踞此雄关, 既可称王于关中,又能虎视中原,一逞君临天下之志。
“太华垂旒,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开头三句是说,巍峨的华山,耸峙于潼关之后,犹如帝王冠冕上的垂旒一般;奔腾的黄河,日夜咆哮于其侧畔,秦因险设固,固若金汤。
起首三句,选取西望的角度来写潼关之雄奇可踞。前两句写景,整饬之中透出壮浪排奡之气,一山一河,一静一动,一庄严肃穆,一纵横跳掷,烘托出潼关地势的险要。在这两句运足气势之后,再图画出作为战国末期鞭笞天下的西秦“重城”的潼关,交代带山河之险的潼关正是以咸阳为都的秦国所凭恃的一大险隘。虽只淡淡一句,其威严险固,可想而知。
接下来四句,是登上雄关之后凭眺所见所听。
“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这四句是说,城堡高筑彷如有千尺,重兵守御寂静无声。残阳下秋风萧瑟,红旗半卷,战马嘶鸣。
登上险关,满眼都是肃杀之气,满目皆为军旅之事。在落日秋风映衬下,雄关莽然,透出肃杀之气;在塞马、危楼背景下,战旗猎猎,刁斗无声,更显得军备森严,静寂之中,透出杀机。
“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歇拍三句是说,闲来登临凭吊,想到此处历经无数兴亡衰败,汉帝陵墓上也是衰草离离。
歇拍三句,抒发登临所感,见凭吊之意。加强武备,无非是永保国祚。但是险关之外,汉陵之上,却衰草纷披,在落日下另有一番凄凉。此以“兴亡满眼”统摄潼关雄壮而凄凉的暮秋景色,可谓摄魂手段,直揭凭吊本质。其中“闲”字用得极为活脱,于紧张气氛之中,透出松活之气,令词情也显得婉转有深致。
过片具体感慨安史之乱。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换头三句是说,潼关固然易守难攻,却终究挡不住战火的蔓延,安禄山直进长安,而风流天子唐明皇此时正在骊山华清宫,与杨贵妃一起尽情享乐。
“泥丸”句用典,按《东观汉记》载隗嚣将领王元曾说:“请以一泥丸,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本喻函谷关易守难攻,此反用其意,言潼关虽险,却不足恃,君不见安史乱起,潼关失守,长安沦陷。
“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这二句是说,不久作为西京的长安也陷落了,烽火台上再也不可能发平安信号到西京。
这两句再作顿宕,展现雄关终破,西京(唐以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被占的事实;逗出“平安”意绪,意在为词情的转换做铺垫。
“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这二句是说,自古以来王公贵族在此设险以保国祚绵长,险不可恃。
这两句再次强调山川险阻不可凭借。《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当时封爵誓辞:“使河如带,泰山如砺。国以永宁,爰及苗裔。”词人则在登览潼关之后,得出一切天险人障,都是“终难恃”的结论。那么,如何才能国祚永保呢?词人在收煞处以殷切的愿望作了回答。
“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末三句是说,铲去险关,使之平整如掌,撤去守军,还地于民,使百姓安居乐业,则天下太平,国运长久。
在结尾处的“洗兵马”的图景,与上片描绘的落日秋风、战马嘶鸣的景象形成对照,呈呼应之势,使词人运笔细密处。
附录:满庭芳·和人潼关
曹贞吉
太华垂旈,黄河喷雪,咸秦百二重城。危楼千尺,刁斗静无声。落日红旗半卷,秋风急、牧马悲鸣。闲凭吊,兴亡满眼,衰草汉诸陵。
泥丸封未得,渔阳鼙鼓,响入华清。早平安烽火,不到西京。自古王公设险,终难恃、带砺之形。何年月,铲平斥堠,如掌看春耕?
注释
垂旈:古代帝王贵族冠冕前后的装饰,以丝绳系玉串而成。这里比喻高耸入云,气象森严的西岳华山。
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
渔阳鼙(pí)鼓: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鼙鼓,骑兵用的小鼓。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
华清:华清宫。
斥堠:侦察候望;用以瞭望敌情的土堡。
刁斗:古代行军用具。斗形有柄,铜质;白天用作炊具,晚上击以巡更。
渔阳鼙(pí)鼓: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鼙鼓,骑兵用的小鼓。后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
华清:华清宫。
斥堠:侦察候望;用以瞭望敌情的土堡。
前一篇:《留客驻·鹧鸪》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