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心动·早客秋思》赏析
(2023-10-02 18:24:19)花心动·早客秋思
彭孙遹
几阵西风,凉气满、林下乍收残暑。极目江天,蹴雪惊沙,千里迢遥吴楚。殷勤谢、茱萸湾水,为侬好向秦溪去。还恐怕、关山重叠,双鱼无据。
冉冉年光欲暮,正思归未得,含情谁语?待折疏华,寄取一枝,又远隔层城路。倚楼人听断肠声,惊秋客到伤心处。江南梦,一曲潇潇暮雨。
彭孙遹的《延露词》,一向以“香艳”、“妍秀”著称,但其中也不乏一洗怨粉啼香的清疏豪健之作。这首悲秋怀乡的《花心动》,便是一篇刚柔相济、风格高朗的抒情佳构。
孙遹是浙江海盐人,年轻时曾客居扬州,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当时任扬州通判的王士禛等人唱和诗词。这首词,便是他这一时期感秋思乡的作品。
“几阵西风,凉气满、林下乍收残暑。”这首词开头二句是说,几阵西风吹过,林下残暑全消,到处是一派清凉。
一上来两句,点明季令,这是扬州的早秋时节。这里写西风起、凉气生,是为了引出下文的秋思乡愁。因为炎暑过去,秋高气爽,便于人们登临游览,凭高远望之余,乡思就自然产生了。
“极目江天,蹴雪惊沙,千里迢遥吴楚。”接着三句是说,从扬州向南望,但见江天茫茫,滚滚长江浪涛蹴雪惊沙,穿过吴楚大地流向东海。
这三句状写登高望远之所见,运笔劲健,境界阔大,而词人的远思已蕴含其中。东流入海的滔滔江水,不禁让词人想起了遥远的杭州湾东海岸边的故乡海盐县。那是眼前的流水与之遥遥相通的地方啊!可是,词人现在远在大江之北,山川辽阔,将他与故乡割断了。词人突发奇想,深情地向脚下的流水祝祷。
“殷勤谢、茱萸湾水,为侬好向秦溪去。”这二句是说,致谢那茱萸湾水,把他那怀乡之情带到浙江东海岸的秦溪,传达给他的家人。
“茱萸湾”为扬州旧时名胜之地。《江南通志》谓:“茱萸湾在江都县东北二十里,汉王吴濞开茱萸湾通海陵仓也。”隋唐时,来此游览者甚众,且多有以茱萸湾为扬州之某种象征者。
“还恐怕、关山重叠,双鱼无据。”歇拍二句是说,我还是担心,此去浙江,路途遥远,关山阻隔,这个信是带不到目的地了。
“双鱼”,指书信。“无据”,无可凭借,靠不住。古代既有鲤鱼传书的说法,词人目睹流水而思乡,自然就想起了鱼,想起了寄书信。但关山重重,这书信岂能轻易到达家乡!以上这一转折,含蓄而深婉地表现出思乡而不得归的哀怨之情。
词的下片,正面抒写绵渺乡愁。这里对乡愁的抒写,分为三个层次,以心绪之波动和高涨为线索,层层递进,步步紧逼,将满腔的幽情怨思淋漓尽致地宣泄出来。
“冉冉年光欲暮,正思归未得,含情谁语?”换头三句是说,冉冉年光将尽,归计难成,心情烦乱对谁诉说?
第一层为换头三句,笔势劲健,词情急迫。
“待折疏华,寄取一枝,又远隔层城路。”这三句是说,权且先折一枝秋花寄回去达意吧,但此去故乡,层城阻隔,花枝又怎能寄达?
第二层三句,意思又推进一层。这里与上片“双鱼无据”呼应,加倍地写出了乡愁之难耐。
“倚楼人听断肠声,惊秋客到伤心处。江南梦,一曲潇潇暮雨。”末四句是说,倚楼的客人听那断肠的声音,震惊伤心的秋天已经来到。那梦中的江南,是在一曲潇潇暮雨之中。
结尾四句为第三层,将眼前景与心中情融而为一,完整地塑造出一个悲秋思乡的游子的典型形象。
附录:花心动·早客秋思
彭孙遹
几阵西风,凉气满、林下乍收残暑。极目江天,蹴雪惊沙,千里迢遥吴楚。殷勤谢、茱萸湾水,为侬好向秦溪去。还恐怕、关山重叠,双鱼无据。
冉冉年光欲暮,正思归未得,含情谁语?待折疏华,寄取一枝,又远隔层城路。倚楼人听断肠声,惊秋客到伤心处。江南梦,一曲潇潇暮雨。
前一篇:《少年游·席上有赠》赏析
后一篇:《南乡子·葵扇》赏析